内蒙古:神州北望风光好 守望相助满庭芳
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一处安置房建设工地(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领摄
民生工程温暖百姓心房
“22岁了,闺女终于有了自己的床,再不用睡沙发了。”今年初,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居民马瑞卿一家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在内蒙古,棚改工程惠及的群众数以百万计:近几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30万套,预计2013年到2015年再新完成67.6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任务。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持续增加民生投入,新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努力顺应城乡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在增加扶贫投入基础上,2013年起开展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工作,实施精准扶贫。同时创新扶贫机制,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力争到2017年让266.58万扶贫对象全部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2013年起,自治区每年为每户低收入农牧民免费发放1吨冬季取暖煤的补贴,惠及290多万户贫困农牧民。
——今年起考上本科、专科(或高职高专)的城乡低保家庭新生,分别一次性资助4万元和3万元,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今年以来,全区全面实施对零就业家庭的救助政策,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等形式,确保城镇所有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投入600亿元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村村通电、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农牧民养老医疗低保等“十个全覆盖”工程,同时逐步解决400多万名农牧民工落户城镇的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
城乡低保、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连年扩面提标;实施12年义务教育政策……一项项有力的富民惠民举措,让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民生投入越多,就越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机制,就越要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
在全国闻名的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中,2013年一年的拆迁量超过此前十年的总和,今年10月下旬该市提前18个月完成全部征拆任务,未出现一起群访事件。
“诀窍就是确保公平,保障就是干部作风”,包头市委前期全市抽调2167名党员干部入户摸底调查,按照不与民争利、让群众说了算的原则,深入宣传政策,解疑释惑;拆迁安置过程中,123个支部和2000多名党员干部分工包户,帮居民排忧解难,不让一件事掉在地上。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开设网上信箱,定期回复群众关切;翁牛特旗新设立三级便民服务系统,以前需要跑几十公里去办的事,如今挪到了家门口;达拉特旗开通“民生服务热线”,把群众办事体验与评价纳入机关和干部考核体系……这一个个着眼于解决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鲜活事例,在内蒙古各地不断涌现。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内蒙古着力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现象,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170个,查处245人。随之而来的,是老百姓对干部的评价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