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业任重道远

2012-10-22 11:19:02 来源:昆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最具幸福感城市”、“联合国人文宜居城市”、“长寿之都”……在一系列的荣誉光环之下,现代新昆明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独有的老年事业建设之路。在全市老年人口超过84万的老龄化压力之下,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组织养老,都面临着受经济制约的瓶颈,可以说,昆明的养老事业还将继续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昆明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据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昆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昆明6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达12.09%,65岁以上人口超过国际标准1.37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昆明已经迈入了老龄化城市之列。

“昆明市老龄化程度正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在上升,老龄化程度将来会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昆明而言,压力可想而知。”昆明市老龄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昆明目前共有养老机构115家,床位13163个,但与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这些养老机构显得力不从心。

更有分析指出,昆明市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边疆城市。因处于欠发达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而且70%左右的老年人在农村,致使农村老龄化明显高于城镇,城乡倒置现象比较突出,而且这种状况还将在一段时期内延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比较多。

同时,昆明市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护理服务需求不相适应,而昆明市各个地区的老龄工作基础还相对薄弱,加之专业老年护理人才极为稀缺,培训合格要求严格,聘请费用较高,导致整个养老服务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制约,昆明市多数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但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居家养老的方式也面临着变革。于是,整个昆明市的养老事业呈现出多种方式并存,相互影响的形式。

“近年来,我国立足于建设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云南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相关人员表示,昆明市的养老服务体系虽紧跟国家模式,但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公办养老院需自食其力

10月11下午两点左右,宜良县中心养老院内,老人们正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开展娱乐活动。

在他们不远处的会议室内,他们的院长邱忠虎正接待来访者。他详细认真地介绍养老院的情况,以争取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老人,帮助养老院更好地运转。

“我们中心敬老院是宜良县的‘三星级’养老院,也是昆明市第一家三星级养老院。”邱忠虎介绍,养老院内供养着200余名“五保户”老人,另外还有10余名自费养老的老人。“虽然是星级养老院,但院里的经费非常紧张。”据邱忠虎介绍,上级给予宜良县中心养老院每个“五保户”老人每个月的养老资金是400元,但实际生活费用则需要500元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他们的养老资金缺口都在2万元以上。一年下来,这个缺口就成了二三十万的天文数字。

邱忠虎介绍,养老院与宜良县老龄委协商,在院外租种了几亩地,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同时,还选育了数万棵滇朴,准备卖了之后添补到敬老院运作资金中。这些钱杯水车薪,但有总好过于无。在保障敬老院中老人们各项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省运作资金,减少日常支出,养老院自己开辟了一亩多藕塘,种植藕塘以供食堂使用;还开展肉猪养殖,在去年就出栏了20余头肥猪,节省了数万元支出。同时,养老院还耕种了3亩多菜地,为敬老院提供部分新鲜蔬菜。

为能更好地服务好敬老院中的老人们,院方根据老人们的兴趣爱好和行动能力进行了分组,组织他们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一来是为了增加老人们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二来也发挥老人们的余热,为养老院创造点微薄的运转资金。”邱忠虎表示,让老人们参加劳动,是在充分尊重老人们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据养老院内的老人们介绍,院方根据老人们的意愿和特长,组建了文艺组、“生产组”、“治安巡逻组”等,为养老院服务。76岁的沈汝怀是敬老院200余名“五保户”老人中的一员,也是“治安巡逻组”的一员。他手臂上缠着“组长”的红袖套,不停地在院子里来回观察着。沈汝怀说,在敬老院一日三餐不愁,衣服也由院方发放,生病了也有人照料,自己在外面从未享受过这样的好日子。所以,他负责带领几名行动能力较好的老人,为敬老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里的生活,好得没法说了。”这是养老院中老人们对宜良县中心养老院的评价。

位于昆明市西华公园斜对面的云南老年之家敬老院是一家有着15年历史的养老院。院内生活着300余位老人,他们有很多老人在这已经生活了七八年,有的甚至十多年。

而在这里生活的老人大多是家庭条件较好,而且都愿意进入敬老院生活。老年之家敬老院是由云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投资兴办,是云南省民政厅直属事业单位,被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授牌为“云南省爱心敬老院”。即便如此,该院依旧要自食其力,所有的费用支出全部要靠营业收入来支持。

“公寓内的医生、护工等都需要支付工资,但财政支持很少,除了基本的几项补贴之外,全部要靠公寓自己来支付。”该院副院长杨富元说,长青公寓虽是公办,但是自负盈亏,运行起来十分吃力。“既要有所盈利,又要坚持微利原则,确保老人权益。”

社区居家养老看得见享不着

铁路小区,84岁的张奶奶和老伴坐在家中,时针已指向下午6时,按照约定,再过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工作人员就会来到家里。工作人员小李第一次到张奶奶家,有些拘束,没来得及喝水,便按照老人要求,开始麻利的打扫房间了。

2009年7月盘龙区全市首创,在长寿路社区试点开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以社区为依托,为独居、空巢、病残、高龄等老年人购买以护理为主的“家庭式”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机制中服务分为三类:无偿服务、补偿服务、有偿服务。其中,无偿服务对象为城市“三无”对象和特困老人,由政府买单;补偿服务对象为低保人员和边缘困难老人,政府给予补贴;有偿服务对象为经济条件较好,有子女的老人,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额收费。张奶奶和老伴享受的是无偿服务。20多年来,张奶奶就一直生活在铁路小区,靠每月几百元的低保过日子。“一个月8小时的服务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远远不够。”小李说。

昆明市老龄委介绍,昆明市的养老形式大体分为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越来越受社会重视。很多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会选择有专业护理人员的机构养老。因此,政府对机构养老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一定的倾斜。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现在整个昆明都在大力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五华区老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主导,贴近昆明市民的邻里心理,符合市民的经济要求,操作起来也较为实际。

记者在金实、新迎、金星、梁源等小区采访时发现,多数老人表示,愿意在家养老,不愿到敬老院等老年机构,但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是养老配套设施的缺乏。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船房、永昌、丰宁、梁源、金星、新迎等老年居民较多的住宅小区。的确如老年人们所说,社区内的老年服务设施寥寥无几。同样,有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西苑街道除一间与卫生服务站共用的食堂外,再无与居家养老有关的设施。

在新迎小区,76岁的李阳老人希望社区能修建一个供老年人社交、活动的场所。他说:“我们文体娱乐就只能在盘龙江边走走,想找个锻炼身体的宽敞场所基本没有。”

而社区工作人员解释,在养老或老年服务设施建盖上,社区根本就做不了什么。“在养老事业上,社区无能为力,没钱没项目。”

2010年成立的“金色怡园”是西山区首批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之一。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经费紧缺,金色怡园仅有两名员工料理全部工作。过去还能组织老人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如今只能“缩衣节食”,甚至还会贴钱,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步履维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居家养老服务陷入困境的不仅金色怡园一家。“金色怡园的明天会是什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由于资金短缺,当初的很多设想都实施不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坦言。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直接造成服务覆盖面小,水平上不去。该负责人以金色怡园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金色怡园为老人提供的各项服务,房租,每月需要开支2000元左右。此外,助老服务人员的工资,每人每月1200。也就是说,金色怡园每年至少需要近5万元的经费才能维护正常运作。“如今,居家养老服务点铺得越广,处境越尴尬,压力也越大,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干着急。”

破解:政策与资金同时到位

为解决老年人生活、住房、医疗、教育、居家养老等困难,昆明市相继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对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保健补助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村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

这一系列法规政策,一方面加大了对兴办养老机构的单位进行奖励和补贴力度,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推动养老事业建设,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以期建设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但昆明市的养老事业发展,无论是市区还是县区,都面临着政策、资金、人才等多重困难。

就宜良县中心养老院来说,位于宜良县城郊区的温泉村,算是温泉村里最好的建筑了,但它的交通条件却并不理想。从主干道进入养老院,道路曲折狭窄,两辆车相遇都无法错让。同时,养老院受制于场地所限,要想扩建,十分不易。最为困难的是,养老院每年的运作经费十分紧张,要靠社会捐助、民政捐助及院方自己解决。

“虽然已经两次改扩建,但依旧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宜良县老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有着60余年历史的宜良中心养老院担负着全县养老院建设模范的使命,因为资金匮乏,无法保障非常顺畅的运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养老事业发展的艰巨性。为更好地促进宜良县的养老事业发展,宜良县大力推动“村改居”工作,将南盘江沿线、宜良工业园区及公路沿线村委会改为居民社区,再在社区内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推宜良县的老龄事业发展。

五华区老龄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当前,社会各界对老龄事业的关心程度还不高,对老龄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还不够深入,服务措施还有待夯实;同时,在政策上,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激励机制缺乏;在考核上,老龄工作被“四项建设”考核遗忘,基层重视程度不够高;经费方面,现有老龄工作经费与现实需求还存在差距,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的投入也比较低;另外,虽然基层设立了老龄工作机构,但都缺乏专职干部。身兼数职的老龄工作干部变动频繁,导致基层老龄工作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另外,昆明市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都是租地办园,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而且受制于养老机构是公共福利事业的性质,民办养老机构的薄利现实,让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缺乏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硬件,也无法聘请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加难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综合考虑以上制约因素,昆明市、五华区、宜良县等各级老龄委均表示,要更好地推动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把老龄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切实完善老龄组织机构网络建设,加强老龄干部队伍的建设,配备与老龄工作相适应的工作人员;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人员稳的基层老龄工作队伍,确保老龄工作有人抓、抓得实。

同时,切实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加大并确保老龄事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大力开发和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加大对养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聘用,保障老龄事业的良性发展;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赵书勇 佟薇)

短评

老有所养可倚谁

这是一篇尖锐的问题观察。开篇明义,观点直击要害:在全市老年人口超过84万的老龄化压力之下,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组织养老,都面临着经济制约的瓶颈,可以说,昆明的养老事业还将继续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诚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明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绕不开的问题。关注老龄化,首先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应对现实要求,统筹解决老龄问题,从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孟子早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礼运》篇更明确地提出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伟大理想。在一个福利社会中,养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应体现出最基本的公平属性,而公立养老院作为政府提供的养老资源,更应该向那些“老无所依”的低收入老龄者倾斜。

迫切要解决的是构建新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落实好“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基础上,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大胆创新多层次、多主体养老模式,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构筑新型的、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体系,使老年人有较好的服务保障。

完善养老服务还需要制度合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投入与指导,并加强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监管,用制度帮扶的力量激活民间资本对养老机构的投资热情,为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注入制度活力。(石瓶)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高速路现“贞子”牌

宠物化身偷窥狂"监视"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