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边防人员为缅籍学生办理出入境验证手续
在农场工作的缅甸妇女
中缅学生放学回家
中国与缅甸山水相连,两国人们在长达2180公里的边境线上一直和睦相处。近日,中国日报记者采访了与缅甸相邻的云南省德宏、保山、怒江等州市。
云南有8个边境州市共25个县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4060公里,约占我国陆地边境线的1/5,其中云南西部的德宏、保山、怒江、普洱、西双版纳与缅甸上水相连,边境线长1997公里。
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记者在云南瑞丽口岸看到人流如潮,有很多做生意或打工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人,他们或从事珠宝玉石贩卖、玉石毛料加工,或开冷饮店、摆街头小摊甚至做服务员、搬运工等工作。
“德宏的对缅贸易占滇缅贸易的70%,全国的34%,今年上半年对外贸易增长了53.9%。”云南德宏州委宣传部部长田大余说,“在经贸往来中,最主要的是中缅边交会,每届边交会都吸引了来自中国各地的企业和来自缅甸、泰国、印度、孟加拉国的企业参展。近年来,边交会的投资与贸易促进作用更加突出。边交会在中方的姐告边境贸易区和缅方的木姐边境贸易区轮流举办。”
田大余向记者介绍,2008年之前,从缅甸公盘拍得的翡翠玉石毛料都是从马六甲海峡运回国内,一般需要辗转一个月才能到达广东。去年,德宏州和缅甸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根据双方的发展需要,从瑞丽口岸入境,走陆路运输只需两天时间。此次公盘迁至内比都,使得公盘举办地与瑞丽口岸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从缅甸首都内比都到瑞丽只有500多公里,大大缩减了运输成本和时间。2008年,德宏进口缅甸的翡翠毛料是592吨,2009年是2443万吨,今年的1—10月份,就达到了2500多万吨,今年预计3000万吨以上。”田大余说。
缅籍华人李大明说,他的家在缅甸九谷,离云南畹町口岸非常近,离边境线不到100米。他做高粱生意,在缅甸收购高粱2元/公斤,来中国可卖到2.3元/公斤,一年买卖高粱在500—500万吨左右,去掉一切开支,每年能赚5—6万元。
李大明告诉记者,他的妻子是缅甸人。有2个孩子,大的17岁,小的16岁,都在中国读初中。他希望孩子能在中国读高中、大学,因为中国的教育条件好。
“以前做生意都是骑单车或摩托车,皮肤晒的黑黑的,尤其是下雨天,全身被淋透,两年前我买了辆面包车,去市区或拉货就不用晒太阳或淋雨了。”李大明说。
据了解,缅甸是一个资源丰富,制造业非常落后的国家,日常消费品都依赖大量进口,特别是缅甸北部山区,甚至一些简单的油、盐、米、糖、纸都得进口。缅甸进口贸易主要靠中国、泰国和印度,缅甸以出口木材、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为主。
两国边民互通往来
记者在“一寨两国”门前看到,一群骑着小自行车的缅甸孩童,穿过71号界碑前的国境线,来到中国国门下,等待穿过马路到对面。这些孩童就是边境上在中国学校就读的缅甸“小留学生”
云南瑞丽姐告小学教务处主任杨恩凤介绍,在姐告学校读书的缅籍学生有139人,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都有,孩子们相处的很好。由于中国教育条件比缅方好,很多缅甸的村民都愿意将子女送到姐告小学就读。每天清晨和午后,这些“小留学生”们就背起小书包,很自然地跨过国境,每天往返于两国之间。
“姐告小学还与缅甸的华侨小学举行‘手拉手’活动,不定期在学校开展禁毒防艾和消防知识的讲座。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错,有一位缅籍小朋友这学期还考了班里第一名,学校主要用汉语和傣语教学。”杨恩凤说,“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都在中国做生意,比如卖珠宝、开杂货店等等。”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云南德宏读书的缅甸“小留学生”有1256人,除梁河县外,其余的边境县上都有“小留学生”的分布,他们同样享受国家的“二免一补”政策。对这些缅甸的“小留学生”没有限制,只要愿意来的都可以来。
云南保山边防支队参谋长庞卫华介绍,“在境内读书的缅甸籍学生只要凭借外事和教育部门的证明就可以到管理出入境口岸的边防工作站办理《云南省边境地区境外边民入出境证》,凭证入出境。”缅甸边民到中国境内从事小额贸易等同样便利,只要向有关部门申请获得通过,边防部门在口岸就办理了入出境证件。
今年42岁的云南畹町拱董村村民何勒卡,从2003年开始当外事界务员,他说在这7年,边民没有大吵大闹的,最多只是小争吵,比如年轻人晚上吃烧烤、喝啤酒时容易发生冲突,他就过来调节。
何勒卡介绍,“畹町对面的缅甸有7个自然村,比如广四梯、澡堂村等,我们和他们的村支书经常沟通,一年要见2—3次,有时请他们过来,有时我们登门拜访,为的都是大家的安宁。”
“互相通婚的现象很常见,因为都是同一个民族,我们村就有景颇族、阿昌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对面的九谷也有这些民族,好多都有血缘关系,现在中国的条件好了,缅甸的女孩子愿意嫁到这边来,也有不少缅甸的小朋友在中国读书。”何勒卡说。
据了解,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和2000年开始举办的“中缅胞波狂欢节”已成为促进中缅友谊和边疆和谐稳定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节庆中活动中,两国政府部门互相邀请对方的官员参加。
发展边境 会泽边民
缅甸农民毕昂买(谐音)说,他1995年之前种罂粟,一亩地能赚2000元,后来政府禁止罂粟种植。去年9月他和妻子在中国的农场工作,每个月的工资是2000元,他的妻子1000元,全家每年的收入有3—4万,比当年种罂粟的收入还高。家里有5个孩子,孩子都在中国读书,不用交学费,省去了一大笔开销。
近几年,中国云南与缅甸发展罂粟替代粮食种植项目,部分农民生活有所改善。毕昂买说,他在农场种甘蔗和木薯,现在收入稳定,每周还有一天的休息,哪天如果生病了就可以到附近的门诊就医,非常方便。
云南腾冲县金鑫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元树说,目前公司与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政府建立了长期的农业开发种植合作关系。2009年12月,与克钦邦第一特区政府直属缅甸昌银沟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5万英亩(约30万亩)项目用地。其中种植木薯10万亩;橡胶、咖啡、香蕉等5万亩;其他资源性经济林木15万亩。
边境一带的缅方居民一直沿用刀耕火种的生产习惯,给我国边境林区埋下了诸多火灾隐患。
云南怒江州片马镇与缅甸克钦邦接壤,缅甸境内村民取火引起森林火灾时有发生。
云南省怒江州副州长卢文祥告诉记者,每年的10月到下一年的5月是火灾的高发季节。十年前,怒江州与缅甸建立了联防合作机制,一旦发生火情,我方的民兵和老百姓过去扑火。片马镇扑火队主要由民兵和老百姓构成,每个村大约有40个民兵,共有民兵500名左右。
片马镇片马村民兵褚玉强说,“去年3月,山那边缅甸古浪村的老百姓烧玉米秸秆,忽然刮起了风,片马村的一位村民看到后打电话给我们,我们立即号召民兵扑火,村民挖防火隔离带,当天就把火扑灭了。”
2000年,云南怒江州与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天摩(大田坝)区举行会晤,并签订了《中缅边境森林火灾联防备忘录》。从此,在中缅边境沿线构筑起一道厚实的“防火屏障”。10年来,怒江州与缅甸边境沿线仅发生6起大的森林火灾,较过去几年,森林火灾发生率明显下降。
长期以来,中缅国家领导人频繁互访,边境贸易、边境经济、经济合作等发展迅速,使我国一跃成为缅甸第二贸易伙伴国、第四大投资国。今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缅,两国正式确定把中缅油气管道、境外经济合作区(设立于缅甸皎漂)、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等作为近几年双边合作的重点领域。一大批央企与缅甸有关部委达成一系列合作项目。
背景资料:
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
1961年,周恩来总理率领530多人大型代表团回访缅甸,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史美谈。
中缅领导人有着互访传统。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老一辈中国领导人都曾访缅。缅甸吴奈温主席、吴山友总统和吴貌貌卡总理等也多次访华。
2000年是中缅建交50周年。6月,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上将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中缅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框架文件的联合声明》。7月,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对缅甸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
2001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缅甸,在中缅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郭安菲)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