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仕华与不远万里慕名前来的巴西患者奥得利尼在一起(5月4日摄)。马爱国 摄
大漠边关,座座警营见证着他赤诚为兵的情怀
武警新疆总队官兵分散驻守在上千个执勤点上,半数以上单位距总队医院500公里以上,最远的有近2000多公里。
穿戈壁、进大漠、上高原,庄仕华带领巡诊医疗队用双脚丈量了天山南北的每一座警营哨所……
2002年的一个冬天,庄仕华来到帕米尔高原海拔3700米的塔什库尔干县中队巡诊。强忍着高原反应,他为中队70多名官兵做了体检。
当听说还有一名塔吉克族士官玛达力在距中队10多公里的高原牧区放牧时,庄仕华背起药箱就要出发。
“那里海拔更高,路难走,就不要去了。”中队长谢静拉住他。
“漏掉一个战士,我心里不踏实……”
雪山下,寒风刮在脸上如刀割一般。庄仕华带着巡诊小组沿着羊肠小道,翻越陡峭的雪山。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庄仕华心跳加快,一阵阵头晕、呕吐,几次险些滑落山下。
5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庄仕华见到了玛达力。
夜风呼呼作响,毡房内暖意融融。庄仕华一边为玛达力看病拿药,一边在火炉旁拉起了家常。
“结婚3年多了,妻子一直不孕。” 玛达力红着脸说。
“放心,医院帮你想办法。”庄仕华拍拍他的肩膀。
回到医院,庄仕华立即派妇产科医生赶到1800公里的玛达力家里,为他妻子检查。后来,又两次安排她住院治疗。
2004年,庄仕华收到玛达力寄来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上,一家三口咧着嘴巴,喜笑颜开……
从医30年,庄仕华年均巡诊3万多公里,累计行程40万公里。
“我们把官兵的健康放在心上,官兵就会把责任放在心头。”从士兵成长为军医的庄仕华深知:士兵,永远是部队这个大树最坚实的根须。
开辟军人就医绿色通道,开设军人挂号窗口、军人门诊,成立军人病区;从偏远地区来看病的官兵,派人派车到车站接送;官兵住院期间,都会收到医护人员送来的一束鲜花……
投资600多万元建成集病案管理、远程医疗、远程教学为一体的信息化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全总队23个卫生队(所)和98个边远中队的远程医疗会诊。
2008年4月,伊犁州支队战士王亮刚办好住院手续,就赶上了军人病区搬迁。
住在宽敞明亮的病房里,手摸着电视机、电话、淋浴器等配套设施,王亮感动地说:“真没想到,医院条件这么好!”
王亮不知道的是,他所住的病房原本是刚刚竣工的医院招待所。
那年初,从边疆巡诊归来的庄仕华提议将即将建好的招待所改为军人病区。他说:“为兵服务不能讲价钱。我们宁肯每年少收入几百万元,也要把服务官兵这件好事办实办好。”
在他的建议下,医院在原来500万元装修费的基础上,又投资100多万元添置了医疗器械,更换了相关配套设施,设置了170张床位。
这是一场特殊的专场电影:安静的病房里,电影胶片“嗒嗒嗒”转动的声音像琴键一样,敲打着每个人的心,除了一名放映员、庄仕华和躺在床榻上的一位战士病人外,再无他人。
两年前,巴州支队战士张友涛被确诊为骨癌,庄仕华两次派人乘飞机把小张送往北京武警总医院进行治疗,但病情已是晚期,只好返回医院维持治疗。
无情的病魔,让张友涛整天把自己蒙在被子里,欲哭无泪。
小张的病情在一天天恶化。
那天,庄仕华坐在床边,轻声问:“小张,想吃点什么,有没有什么要求?”
“院长,我想看场电影,我好久没看过电影了……”
“好,好,没问题。”庄仕华强忍泪水。
医院没有小型放映机,庄仕华就派人跑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影公司,买回来一台小型便携式放映机,并去电影发行站借了一部喜剧片。
庄仕华和放映员走进张友涛的病房。
放映员按住旋钮开关,顺时针“咔嚓”一声,一场白墙当银幕的电影开始了。
依偎在庄仕华的怀里,张友涛泪流满面……
2006年,庄仕华被推荐为首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候选人。
他的事迹在媒体公布后,乌鲁木齐县八家户村73岁回族老人马玉珍一次就买了1000份报纸,在大街小巷用亲身经历为庄仕华拉票;莎车县维吾尔族牧民帕依夏在网上发出邮件,讲述庄仕华当年免费为她手术,挽救了她生命的经历;吐鲁番市13位村民写了130封信,向亲朋好友宣扬庄仕华的故事……
那一年,庄仕华以65万的最高票数当选为“感动新疆十大人物”。
评选结果公布后,当地一家媒体收到一篇题为《献给庄仕华的赞歌》的来稿:
救死扶伤,你在戈壁荒漠开启着生命的希冀。
你的名字,走进维吾尔族大妈絮絮叨叨的牵挂中,藏进哈萨克族人丝丝缕缕的思念中,融入各族群众灿若云锦的祝福中。
你是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
你用真爱大义感动了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