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仕华与在自己资助下重返校园的失学儿童阿依拉在一起(2006年8月26日摄)。
六月天山,冰雪消融,大地新绿。
一个英雄的名字,正在天山南北的各族群众中传颂——
他妙手仁心,用精湛的医术托起千家万户的幸福;他情注百姓,不计余力救助各族贫困群众和患者;他真诚爱兵,千方百计为戍边将士捎去一片温馨……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镌刻着他为牧民治病送药的辛劳足迹;那拉提大草原,留下了他为乡村医生授课的忙碌身影;帕米尔高原,见证了他用手术刀绘就的爱民佳话……他像戈壁红柳扎根在祖国边陲,如天山清泉滋润着万民苍生。
他就是庄仕华,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一位在边疆倾情奉献了38年的共产党人。新华社发(刘海山 摄)
采访手记:创造感动的人
六月天山,冰雪消融,大地新绿。
一个英雄的名字,正在天山南北的各族群众中传颂——
他妙手仁心,用精湛的医术托起千家万户的幸福;他情注百姓,不计余力救助各族贫困群众和患者;他真诚爱兵,千方百计为戍边将士捎去一片温馨……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镌刻着他为牧民治病送药的辛劳足迹;那拉提大草原,留下了他为乡村医生授课的忙碌身影;帕米尔高原,见证了他用手术刀绘就的爱民佳话……他像戈壁红柳扎根在祖国边陲,如天山清泉滋润着万民苍生。
他就是庄仕华,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一位在边疆倾情奉献了38年的共产党人。
无影灯下,凝聚着他和各族群众肝胆相照的深情
2011年6月10日上午,78岁的患者热依娜静静躺在手术台上。
这是庄仕华主刀的第101208例手术。
无影灯下,一根穿刺器快速在腹壁打开两个0.5公分的小孔,17英寸的腹腔镜荧屏清晰显示着胆囊投影。
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盯着庄仕华的每一个动作。只见他双手娴熟地操纵着分离钳、解剖钳,精准地在胆囊和肝脏之间游动,就像是心灵手巧的绣花姑娘飞针走线,又像是炉火纯青的大师在一片薄薄的玉石上精心雕琢……
俗话说“肝胆相照”,肝和胆粘连在一起,胆囊壁比纸还薄,手术中稍有偏差,就会伤及肝脏,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
1分钟、2分钟……7分钟,胆囊被顺利剥离。
从1992年7月25日在腹腔镜下实施第一例胆囊切除手术起,庄仕华令人难以置信地做到了次次成功。
美丽富饶的新疆,是全国胆结石发病率较高的地区。而传统的开刀治疗,病人痛苦大、恢复慢,而且住院时间长、费用高,不少困难患者甚至放弃治疗。
上世纪80年代,普外科医生庄仕华在乌鲁木齐已小有名气。
一天,牧民何木新被推进了手术室,急需再次做肝包虫切除手术。看着躺在手术台上的何木新,庄仕华心痛不已:腹部纵横交错的刀痕和密密麻麻百余条缝合线迹,就像一幅触目惊心的“地图”……
庄仕华切开了一条旧刀痕。“在旧伤口上做手术的难度大,因为皮下有粘连,但这样可以少给病人留一道疤。”他说。
这次手术后,庄仕华经常反问自己:“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吗?”
1992年初,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诞生不久,庄仕华就急匆匆搭上了去北京学习的列车。很快,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就引进了时间短、刀口小、愈合快的腹腔镜技术。
为掌握新技术,庄仕华把一串串葡萄放在纸箱里练习剥皮,又买回动物肝脏反复训练胆囊剥离术。那几个月,他家里天天摆着几大盘剥了皮的葡萄,吃饭顿顿离不开动物肝脏。历经万般辛苦,庄仕华练就了一手绝活。
乌鲁木齐市建材陶瓷厂李修竹老人患有严重的胆结石,同时严重风湿性心脏病已发展到重度心衰阶段,多家医院怕担风险拒绝手术。
李修竹试探着给庄仕华写了封求助信。
风险太大,有人建议放弃。“面对群众的求助,作为党员,作为军人,我们没有退路。”庄仕华的回答掷地有声。
集中全院技术骨干,经过9次会诊,庄仕华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想得细而又细。
平时一台手术不过10分钟,肝胆剥离取出结石最快时只要47秒。那一天,庄仕华却用了1个小时,才从辨认不清的腹腔内取出结石;又用3个小时,对出现左心衰发作、呼吸骤停、心脏停搏的李修竹实施急救……把老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对待病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庄仕华从不放弃。翻开他的手术档案,上有百岁老人,下至1岁9个月的幼童,无论手术风险有多大,凭着一腔爱民深情,他总是竭尽全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2003年的一天,蒙古族民工明杰突发胆结石,住进了武警新疆总队医院。
手术后,庄仕华到病房查房:“感觉怎么样?”
明杰想挤出一丝笑容,但巨大的痛苦让他怎么也笑不出来。
“怎么了?”多年的经验使庄仕华觉得异常,他俯下身子,关切地问。
原来,明杰大便一直拉不出来。
庄仕华立即找来石蜡油给他通便,害羞的明杰说啥也不让。
“我是医生,在医院你得听我的。”石蜡效果不明显,庄仕华就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七尺男儿明杰,顿时被感动得捂着被子失声痛哭。
出院后,学过石刻的明杰利用打工间隙精心雕刻了一头小石牛。找到庄仕华,结结巴巴地说:“庄院长,你就像养育草原牧民的牛……”
从不收礼的庄仕华,破例收下了这件意义不同寻常的礼物。
庄仕华把栩栩如生的小石牛,郑重地摆在办公桌上。他要用它来激励自己像老黄牛一样,一辈子为边疆各族人民服务。
30年前的3月25日,当医生才一个月的庄仕华收到了第一面锦旗——
病人王利平出院后,扯了一块红布,亲手用黄油漆写了10个大字:感谢庄医生的救命之恩。接过锦旗,庄仕华从此记下了自己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对待患者的态度,代表着党对人民的态度。
30年过去了,天山下的草木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沿着那穿城而过的和平渠,各族群众为庄仕华送来了1万多面锦旗,平均每天1面。
这是天地间最壮美的风景——1万多面锦旗,挂满病房长廊,映红了边疆。
每一面锦旗,都在无声倾诉着边疆各族群众对党和军队的浓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