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北地区>山西>山西新闻
山西十年间粮食种植结构转变:小杂粮遭弃
2011-04-07 15:04:08      来源:山西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3 有些小杂粮品种渐消失

近二三十年来,山西的耕地面积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一直维持在5000万亩左右。有的东西种多了,有的就种少了。还有的,濒临消失。

以平遥为例:2002年冬小麦播种面积为20万亩,到2011年,已降至1.5万亩。玉米面积在同期由15万亩扩至50.5万亩,而平遥全县的耕地面积仅68万亩。

同时,该县原来种植的花生、葵花、油菜等油料作物也大幅下降,平遥县现在的两个大榨油厂,其原料已经是东北大豆。早年那种热榨的、不很干净但别有风味的食用油全部绝迹。

武乡县曾是2006年申报批准的"马铃薯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10万亩,但现在,种土豆的地大量改种玉米,土豆实际播种面积可能只有3万亩。武乡东部数乡曾经种植莜麦,目前莜麦在该县也基本弃种。

武乡县有几个乡镇的农民能更清楚感受到这种变化。比如,有个以盛产优质小米著称的地方,以前人们播种的一种叫"青谷"的谷子就"不见了"。有农民怀念青谷,因为它的口感好,但他们已经找不到这种谷子的种子。青谷碾出的小米是青绿色的,入口绵软,但是它产量很低,被逐渐淘汰。武乡县农业局的有关人员也证实,这种东西"基本找不见了"。

2010年,记者在晋城凌川县马武寨吃到一种被当地人叫做"家生小玉米"的玉米,清香可口,"玉米味"十足。当地干部告诉记者,这只是个别家户种出来自己吃的,大田庄稼里已经很少有人再种,因为它"穗子小,产量低,效益差"。

那么对这种产量小、濒临绝迹的农作物品种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呢?山西省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的王书记告诉记者,在农业发展历史上,确实有数量巨大的农作物品种因为各种原因逐渐弃种,这和农业、农民在某一阶段对农作物的主导性追求有关。有的时候,追求"好吃",有的时候,追求"产量高,能卖钱",有的时候,追求抗倒、抗病、抗虫等技术性状。很难有品种同时满足这么多要求,于是在彼时彼地"不合心意"的品种便会被抛弃。而在所有纳入考量的因素里,王书记承认,我国历来最看重的因素,就是产量。中国历史上饥馑相荐,整个民族都"饿怕了",够吃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在其次。

他们研究所在"六五"和"七五"期间收集有大约20000个农作物的"农家种",这些保存下来的品种成为山西省一批宝贵的资源。但是,在收集那一批品种资源之后,研究所便没有再收集过新的东西,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的许多品种都有知识产权保护,他们没有这笔钱购买这些或兴盛或灭失的作物品种。

许多农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已经不种的、"消失的"农作物品种其实也不一定就是"非常好"的:它可能在那方面好,但这方面不好;这方面好,但其他方面不好--总之是不能适应某个特殊阶段的农民需求了。但某些我们种过的品种不加保存,任其消失却无论如何是个悲剧。

4 玉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繁荣昌盛的玉米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记者采访得到的大略情况是,在山西省,它带来的主要是更加丰足的玉米转化物--肉、蛋等副食品,和几乎同样足够的不屑。

大量的玉米在山西就地转化为动物饲料,从而最终成为猪肉、鸡蛋和牛奶。而同时,"饲料猪""饲料鸡蛋"又遭遇越来越多的人的冷遇,人们开着车,到处寻找"土鸡蛋"和"用糠菜喂养出的猪肉"。

饲料转化品遭冷遇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口感"不好,被怀疑有化学添加物。而由于从"玉米种植到副食品成品"的链条漫长、过程不透明、各个环节都被怀疑,这个死结目前尚无法解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十多年前,农民种玉米有很大部分是自己吃,对适口性很看重。而近些年,玉米的最主要用途已变为"喂猪",玉米本身好不好吃、是不是农药太多已无人关心。

来源:山西晚报(记者 李旭东) 编辑:孙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镜头] 68岁的黄耀军是广东省增城市小楼镇江坳村的低保户,镇上安排他在当地一家旅游公司看大门,月收入800多元,加上政府每月给他发放的低保400多元,日子还算过得去。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详细
点击排行
  国务院各部门公布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中国消费者协会就购买化妆品发出警示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