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山西省的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玉米大举扩张,已经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与此同时,"小杂粮王国"的小杂粮种植面积则相应减少,甚至一些品种已遭到弃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春耕之际,记者进行了调查。
1 全省近半耕地种着玉米
二月十八,西营逢集。下坪埆的老张来到集市上,除了3块钱的萝卜籽外,他还背回了四五袋玉米种子。
再过半个月,就是种玉米的时节,今年,老张计划种5亩玉米,这相当于他老两口承包地的80%。
这个平淡无奇的种植规划现在已引不起任何人关注,但十年前却不是这样的。在那时,老张可能会说,他要种的作物至少还有谷子、小麦、土豆、蓖麻、黍子、高粱、杂豆……谁把地里都种成玉米,不是"专业户",就是疯子。但现在,"谁家不是大片大片种玉米?"
确实,在老张所在的武乡县,2002年玉米种植面积为12.9万亩,到去年,就达到27.2万亩,翻了一倍有余。
其实全省都是这样。
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孙跃武副处长告诉我们,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应该是从2000年就开始了。2000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1800万亩,而后除一两个年份有震荡外,这个数字在十年间几乎逐年猛增;到2010年,全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创纪录的2300万亩。这个数字是山西省全省耕地总亩数的46%。
春夏之交,也是各级粮库开仓收粮的时候。在长治地区的乡间小路上不时可以碰到满载玉米的收粮或送粮车。武乡境内的玉米收购价是每斤九角七分,待送到襄垣一个粮食储备库,据说已能卖到一块零三。
3月23日,北方港口中主要玉米港口鲅鱼圈、大连等港,标准三等玉米牌价为每吨2160元。中国粮网的分析认为,2011年的玉米价格应该还是一个震荡上行趋势。
玉米,这种自明代才开始种植的粮食品种,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好行情。
2 种玉米省事,效益还好
46%的耕地都在种玉米,孙跃武认为,"这基本上已经达到顶峰,再拓展,空间也不大了。"十年间,玉米的扩张强烈体现在山西除了晋南之外的地方,从技术上讲,和地膜覆盖技术、密植技术的成功推广有关。历史上一直以种小杂粮为主的高寒冷凉山区,迅速被玉米取代。和顺县青城乡,地处太行深山,养羊、种莜麦是这里的主要传统产业。如今,这里已是遍地玉米。清明之后半个月内,是这里播种玉米的黄金季节,借助塑料薄膜和各式各样的玉米播种机,此处农民已经非常习惯、甚至喜欢上了这种便捷而且高效益的种植模式。
在晋北、晋西北以及晋东南,同样的改变随处可见。
无法阻挡的扩种玉米热情,来自无法比拟的效益。种一亩玉米,亩产平均为近千斤,最高可达1600斤。而种一亩荞麦,收获只有几十斤。哪怕荞麦比玉米贵五倍,也仍然不如种玉米划算。
孙跃武说,"十五、十一五"以来的玉米扩张,主要就是挤占了传统上的小杂粮种植区域,面积约在300-500万亩。目前只有临汾、运城一带的传统冬小麦种植区域,基本未受玉米扩张影响。
玉米的扩张还和另一个社会因素有关:农民进城打工使其只愿意种植最省时省工的作物品种。平遥县农业局纪检书记冀堂钢告诉记者,种一亩小麦,需要浇四水,如果种玉米,浇一水即可。许多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人,根本不耐烦把时间花在浇地、锄地上,他们更愿意到城里打工,或者哪怕是闲晃。
这样,凡是费时费工的、星星点点搞不成规模的、产量低卖钱少的农作物,尽管其中不乏珍稀品种,也都被迅速弃种。
农业向钱看,事实上是近二十年来得到广泛推进的一个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