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有了待遇也要跟得上

2012-03-11 09:14:41 来源:法制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给予外来流动人口更多的“市民待遇”,让流动的劳动力大军稳得住、沉下来,是推进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方面,而对人口信息的准确掌握,无疑起到基础性作用。

基础信息为外管工作生命线

“对人口信息的掌控是外来人口管理中最核心的工作,是生命线。”苏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民警朱存太分析认为。

朱存太介绍了新近发生的两起案例,凸显了信息采集准确性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的变化。

2月4日凌晨,苏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一出租车GPS报警,指挥中心迅速通过卫星定位系统了解该出租车方位及行驶线路,立即指令沧浪区路面巡防力量展开围堵,司机称持刀抢劫的犯罪嫌疑人已下车乘另一出租车逃离,很快该出租车被视频监控截获,确定了嫌疑人落脚地点,当晚,两名20岁出头的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两天后的2月6日凌晨,又是一起受害人报警称被一男子持刀抢劫,指挥中心通过电台实施指挥调度直接下达布控堵截指令,路面3辆巡逻车迅速赶赴现场,30分钟后就在一网吧内将20岁的外地人张某抓获。

快速反应机制对信息化科技手段要求最高,但要建立起一张“人过留影”的技防网络,绝非易事。2005年,苏州市在江苏省内第一个由综治委牵头,开发了苏州市非户籍人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确定了“谁用人、谁采集、谁输入”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原则,并通过政务网、互联网、警务通3种形式,推动了社会化采集、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2011年12月9日发生在市区的一起现行命案,就是社区协管员及时登记了与被害人同住者的姓名和相关社会关系人员信息,仅用3小时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朱存太介绍,去年抓获的外来流动违法犯罪人员,85%都在发案前被采集到了个人信息,为精确打击提供了强大支持。

居住证彰显“以人为本”理念

来自河南的“80后”小伙子李军在苏州新区打工不久,就在所在地办理了一张特殊的“身份证”——居住证。“本来想打打工,看看情况再图发展,现在有了居住证了,可以享受到苏州市民待遇,心理安定许多,也对这座美丽的城市产生了归属感。”

李军所说的居住证,就是苏州市去年4月开始试点,江苏省今年将实现全覆盖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一张小小的居住证,被赋予了公安行政管理、政府业务增效、综合分析导向、流动人口服务四大功能。

信息采集,同样是居住证承担的一项重任。

据苏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试行一年不到,苏州就累计受理239.1万人申请,发放居住证200.3万张。

2012年起,无锡市还进一步降低外来人员落户门槛,将购房落户面积调整到70平方米,同时对符合条件申领《无锡市居住证》的流动人口,规定可享受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义务教育等市民待遇。

相对于以往的暂住证,居住证究竟增加了多少“含金量”呢?

参与居住证制度调研论证工作的朱存太说:“此前推行十多年的暂住证,科技含量不高,承载服务的功能不多,使用率并不高。而居住证,单从名称上看,就摒弃了外来、暂住思维,减少了地域歧视,而且还可以通过刷卡将个人信息导入系统,直接实现了人口管理、劳动社保、人口计生、教育医疗、房屋租赁等多种功能的一证融合。”

针对一些地方还存在“消极应付”居住证推广的情况,一位综治办干部分析说,关键是居住证在使用中是否能真正实现完全的“市民待遇”,一些地方正是考虑到财政投入的因素,没有赋予更多实质性内涵,造成了农民工身上有身份证和居住证两张卡,却无法真正获得“同城待遇”。“这一问题将直接对居住证的推广产生影响。”朱存太说。

朱存太认为,居住证的使用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有着直接关系,要把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使居住证真正成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主要抓手,并以外来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与户籍准入相链接,让有长期居留意愿的外来人员,尽早融入当地社会,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储备。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在协调推进城乡改革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并由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而与暂住证相比,如何加载更多的服务管理内涵,提高居住证的有效“含金量”,则是各界关注的议题,这也是众多“持证人”向记者表达的心声。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马原

相关新闻:

公安部:已研究形成全国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

精彩热图

动物界的“特困生”

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