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网民表达的热情,举世罕见。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这些天,被质疑7年19次当选的成都“听证达人”被网民围观,尽管后来证明不是托儿,留下的话题却颇为沉重:为什么听证会报名者寥寥无几,以至于胡大妈频频中签?那些群情激昂的网民,为什么在现实中纷纷“隐身”?对于听证会等诸多问题,网民在虚拟世界“愈战愈勇”,现实问题却“无人问津”,这是网民与治理者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4.85亿网民的资源,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热情转化为改善现实的力量,对治理者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如果能够不断完善制度、鼓励参与,胡大妈就不会因为多次当选被围观;如果食品安全事件能够少一些,类似“柑桔事件”的网络谣言就不会疯传;如果面对公共事件不总是被动回应,“习惯性质疑”、“无条件反对”就会减少很多;如果能不断畅通各种现实维权渠道,网络爆料就不会如此火爆,一句话,如果矛盾问题能够得以切实解决,“沉默的声音”能够被及时打捞,网民就更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自己的力量,网络就不会只是一场虚拟社会的狂欢。
网络不是“城邦暴力团”,也不是“道德理想国”。网民只有不断提高公民素养和议政水平,虚拟才能真正照进现实;治理者只有既对虚拟世界保持关切,更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用好4.85亿网民资源。唯此,网络才能健康发展,推动国家进步。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