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需要一个监督委员会”
拿什么“拯救”十字岔口的故宫?
故宫内部人士和有关专家均认为,故宫现有的体制“该改改了”。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监督委员会。“打开紧锁的宫门,接受全社会监督。”
“故宫的体制还是没理顺,一个管理公共文化遗产的事业单位,做的却是机关的事,难免会与公共服务的性质相脱节。”那名故宫内部人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如果不加快体制改革,故宫还可能陆陆续续爆发“N重门”。
“现在,故宫对外界批评的反应比较慢,出了问题,态度也存在问题,总是习惯性地沉默或者否认。”这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故宫应及时将信息公开、透明,这才是文博单位专业性的体现。“你把门打开,让公众看个明白,自然不会引起那么多误解,何况故宫的东西毕竟不是私人的东西。”
如何实施?李建民研究员建议,应该由文博、考古界的知名学者来担任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者。并下设专家委员会,监督和指导故宫的文物收藏、管理等工作。“最起码应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及文博管理工作经验”,他指出,故宫不应该变成一个行政单位,“起码应该更加专业、更加学术。”
黄震云教授则告诉记者,故宫这种单位是接受国家财政拨款的,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机制改革。“但改革并不是让它在内部解决问题,而是把故宫大门打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他表示,“例如,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需要有人评估,故宫文物保护水平要有人监督等。”
张晓明副主任也表示,“不能因为它是文物保护机构,就可以关着门不让别人审查和评估,尤其是故宫这种代表着国家水准的文化机构,更应该参照国际标准。”
“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我们应该去学习他们怎样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张晓明说,“更重要的是,这几年,大家开始关注这些还拿着财政拨款的公共服务机构,到底拿着钱有没有干事?引入外部监督就更加迫切。”
五岳散人告诉记者,他建议设立一个第三方监督委员会,代表社会对故宫进行监督。
“据我所知,世界上很多公立博物馆,都有一个与它无关的第三方对其进行监督、评价。”他表示,我们不妨效仿建立一个与故宫没有利益关联的机构,监督故宫的所有东西完全公开、透明,也保证故宫能定时、定点地接受相关部门和公众的监督。”
“委员会建议由律师、审计、体制外的专家三方组成,同时,委员会必须与故宫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没有任何经济瓜葛。”他同时强调。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