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部门配合协作,比如,文物管理处负责文物的书面档案登记,定期抽查文物数量;文保科技部根据我们的修复、除尘等请求,让里面的老师傅做修复;展览部会具体为一些文物展览做形式设计;科研处则负责组织申报项目、课题。”这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他同时透露,每个部门的权力比较小,“决定权几乎都在院一级。”
文物平日分别存放在地上、地下两个库房里。“为了保证安全,防止日晒雨淋,地下库房存了2/3以上的文物。”他介绍道,“我们有3层、每层4~5米高的地下库房,由4个业务部门共用,一般珍贵一点的一二级文物都放在地下。”
故宫博物院关于文物管理的内部规定并不少。据记者能够查阅的公开资料,故宫内部关于文物管理的规定就有《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藏品库房检查规定》、《在陈藏品的管理规定》、《文物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观摩文物须知》等多部。
“网上能查到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这名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院里落实在纸面上的内部条文和各种不成文的操作规程,另有一大堆。”
“比如,按照内部规定,各业务部门至少一周‘查库’一次,每次至少两个人。地上、地下都有全程监控,进地库还要同时有两个人的指纹识别。”他说,“查库的每一步,包括文物怎么拿放、是否要戴手套等,也有规定。你怎么操作的,院里都看得到,监控录像会保存挺长一段时间。”
“查库”期间损坏了文物怎么办?“这要看你是怎么做的,故宫有那么多数量庞大的老旧文物,一个花瓶嵌件自己脱落了这类事情,也不时发生。如果你每一步都按照规程做,一般不会‘怪罪’。如果不是,事故就要自己承担责任。”这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惩罚措施是扣奖金、记过,严重的还会调离部门。“但是,因为损失记录会写在卡片上:‘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损坏。’一般人都会很注意。毕竟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因为这个不光彩的原因,经年累月地流传下来。”
故宫博物院里的员工是由什么人组成的?这名内部人士表示,据他了解,在有编制的一千四五百余名故宫人里,大致是老职工、内部子弟和社会招聘大学生“三足鼎立”。“故宫从2000年开始比较多地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班出身的人,此前,在35岁以上的故宫人里,大学生少,内部子弟、北京人、复转军人多。现在好一些,像我们业务部门里,科班出身的人能占到40%~50%了。”
这位内部人士还称,总体而言,故宫博物院的待遇水平不低。“本科刚去的话,税后工资能拿5000元左右。资历老、职称高的人工资就高,平均税后6000元是可以达到的。”
专家:故宫管理难称专业透明
尽管故宫博物院的内部规范不少,但哥窑门、瞒报门、拍卖门和屏风门相继出现,仍暴露出故宫在文物管理上不无问题。而错字门、会所门和封口门,则从另一角度折射出其员工素质堪忧与潜在贪欲。也许,后来发生的“几重门”都如最早的失窃门一样,表面上是安保等一个环节的问题,实际上,莫如说是故宫博物院“技防”和“人防”的双重失守。
“故宫虽然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有制度不代表制度行之有效,也可能‘老旧不堪’或者‘形同虚设’。”李建民研究员告诉记者。
他指出,故宫博物院的主要职能应该是保管文物、陈列展览,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研究工作,“把这些工作都做好了就很不容易了,最起码得保证东西不能丢。”但失窃门、哥窑门的发生,却让公众感到“故宫连最基本的保管都没做好,确实说不过去。”
在李建民研究员看来,因为文物保管的技术性要求,以及藏品的公共性质,博物馆起码应具备专业和透明两大特点。
但是,蟊贼突破“京城第一保卫处”、锦旗上出现错字、检测者失手摔盘子、官方出版物上记录有误……令故宫的专业性备受质疑;会所门“澄而不清”的宫廷文化传播公司、拍卖门中“觅而不见”的故宫藏品名录……又让它的透明性蒙上灰尘。
“以哥窑门为例,文物考古科研工作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科班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高度责任心。”李建民表示,从数次真真假假的文物损坏事故看,故宫员工在此方面还难称专业。
“再比如拍卖门,故宫的解释是记录错误。但是,最起码故宫文物保管部门对文物的送展、购得等情况,应该进行一丝不苟的记录,这不仅是管理问题,也是文博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