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叔叔怕没事找事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当我们唱着耳熟能详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道德教育歌曲时,却惊奇地发现,我们对捡到钱(尤其是小额面值的钱)然后再上交给警察是如此的陌生。捡到钱的时候倒是有,但是现今“上交”的事件太少太少了,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想要“背叛”那首歌所颂扬的拾金不昧的优良传统,而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小心丢钱或丢物的时候基本上是“有去无回”,更重要的问题是,有时候我们即使想要上交这些捡到的钱或并不太值钱的物品时,我们居然找不到“上交”的地方,甚至连警察都因“无法处理”而“拒收”了。
这样的事件太少,这样的金额太少,以至于警察们确信丢钱的人肯定不会再回来找钱,他们将会因“无法处理”这一数额的钱而陷入“没事找事”的尴尬中:他们接受中学生的五元钱后不知道该用何种渠道去表扬这位孩子,更不知道孩子们捡来的五元钱如何处理:花掉这五元钱是他们对孩子爱心的亵渎,但不花掉这五元钱该把它放在哪儿呢?
该怎么解决这五元钱引出的命题?五元钱折射出的是社会优良传统丢失的大问题,折射出的是社会道德该如何回归的大问题。当社会贪污腐败的官员越来越多,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传说,当见义勇为有时候还需要“讨价还价”,当社会贫富矛盾日益加剧造成的严重贫富不均……这个社会需要怎样的自我救赎?需要怎样的社会教育?……这些都是大问题,难道真的像警察对待捡来的五元钱那样“无法处理”?这,需要反思,更需要一个答案。(张东阳)
观察
五块钱的茫然
当年在儿歌里,“一分钱”都可以交公,而且可以换回“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可是,时过境迁,当小时候唱着“一分钱”的小朋友长大变成高中生,在路边别说捡一分钱,现在是捡到五块钱都欲交无门——茫然的警察之后,是茫然的小杨,她不知道以后捡钱,还该不该交了。
交不出的“五块钱”,看似一件小事,其实却像一道魔幻多棱镜,折射出现实之幕的漏洞。好事者如果做一道数学题,你或许会发现五块钱的烦恼,没准还能成为窥视现实“通胀”因素的一个另类小切口。十几年前的“一分钱”都还有上交的价值,虽然其中有儿歌的教育教化意义,但是不能否认,十几二十年前,分币还是很值钱的。我们小时候,都还有几分钱的童趣:比如棒棒糖、比如小画片。
而时至今日,分币已成古迹已成追忆,而五块钱虽然可以兑换成数百张一分钱,但是这在警察叔叔眼里,却是个麻烦。若收了这五块钱,就算联系到失主,哪怕是骑摩托跑一趟,估计都还不值一趟油钱。这就是今日之艰涩现实。
从公信的角度看,这几个警察能当机立断,拒收小额失物,或许还算是私德尚佳者,至少他们没有昧下这中学生的一片心意。再者,假如警察收了失物,是否就一定能及时高效地寻到失主?从某些报道中,似乎也很难得到肯定回答。这也令人不解:互联网时代,原本应更为便利的“失物招领”缘何落寞。如何化解这一窘况?或许还需要一些配套系统建设,比如一个统一协调,全国联网的权威而公益的失物认领平台。李晓亮
■延伸
都不愿管小事
如果我们仅把谴责送给这位当事的警察,是不公平的。在某种程度上,警察、公共服务部门,不重视小事,不愿管小事,已经成了当下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而背后,正是价值导向的迷失。重视大事,表彰大事,似乎只有大事才能体现公共服务的价值与水平,用“马太效应”塑造了一个个的典型,但这些典型却越来越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可学性越来越差。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社会负面事件发生之后,细细分析根源,都可以在细节上找到原因,都可以在价值导向上找出问题,但真正吸取教训者少,将“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到细节者少。虽然上交的只有五元钱,无论对小杨或其他青少年,还是对警察及其所属的公共服务部门,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事例,可却被一个“无知”的警察给搅黄了。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