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社会
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称将劝退婚前同居者
2011-04-29 08:55:28      来源:法制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学校将成立“文明行为纠查队”

庞姣姣倡议签名活动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今天下午,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组织在校生声援庞姣姣倡议的签名活动,在校园内的广场上,打出了几条醒目的条幅,上面写着:“拒绝婚前同居,远离堕胎陷阱”、“不听信无痛人流谎言,自尊自爱从我做起”、“大学之道,在明德,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上千名学生在布标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在签名活动现场,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振岭对《法制日报》记者说,经校领导研究,学校将成立“大学生文明行为纠察队”,吸收学生、老师、家长参与,通过公寓检查、与家庭联系、同学举报等途径,检查学生的个人生活,“一旦发现有婚前同居行为的学生,校方将给予劝退处理”。

对于有记者现场提出的“这样做会不会被大学生们反感,认为校方侵犯了他们的自由”的质疑,王振岭解释说,劝退不是目的,是一片苦心。现在许多学校实行“开放式”管理,大学生以为进入了大学就进入了天堂,尽情“享受”这种自由,甚至对自己不负责任,把大学当成“伊甸园”。殊不知,这样带来的结果会影响他们一生,出了问题学校更无法向他们的父母交代。制度管理只是手段,而教育学生们明辨是非,有心灵上的转变才是目的。

如何看待大学生未婚同居

一场由一名在校大学生发起的活动,引来社会高度关注,其中一方面原因在于,大学生提出了对婚前同居现象说“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家庄心理医院医生冯娅惠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未婚同居现象呈现增多趋势。人们对同居现象的认知,已经由最初的恐慌、好奇和追求时尚心理,逐渐转变为默认、包容和接受的态度。然而,由婚前同居行为所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许多青年人选择未婚同居这一方式?

冯娅惠分析说,首先是性生理、性心理原因。青年一代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寻求异性朋友是他们这个时期交友的主要目的之一。青年人一旦恋爱,伴随着拥抱等边缘性性行为的升级,对对方身体的好奇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因此恋爱本身是一个探秘的过程,如果最后的秘密没有揭开,动机就不会消失,因此会出现最后的同居行为。

“其次是从众心理。很多年轻大学生看到身边有同学过同居的生活,感觉同居很潮、很时尚,使得他们在选择时的压力和内心冲突变小。也抱着‘别人都找朋友同居了,我也可以’的心理,选择与异性朋友同居。”冯娅惠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一些大学生因为大学期间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而学习、生活所需费用较高,压力较大。还有一些是临近毕业为就业、生存问题而忧心忡忡。再有一些刚进入工作或者创业阶段的青年人,进入社会面对新环境、新机遇而产生不安。面对这些压力,他们不能有效地自我调节,于是企图通过同居来缓解压力。

冯娅惠告诉记者,还有很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远离家人,独自面对大城市的工作压力与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在情感上希望有个人可以依赖,消除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很多人从男女合租开始,日久生情便成为同居关系。在大学校园里,两个背景相似的人走到一起,随着朋友关系一步步地增进,他们希望进一步互相关心和照料,这也是他们走向同居的原因之一。

此外,在冯娅惠看来,社会上对于性观念、性自由的看法较前些年更开放,媒体的一些有关性的报道及广告,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造成负面影响。良好的避孕工具、避孕技术的推广为同居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安全保障,但是对青少年的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却不足。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于姝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建党90周年专题
建党90周年专题>> 详细

各地新闻
司法解释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或者复核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并限制减刑的案件,认为原判对被告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适当,但判决限制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撤销限制减刑。>> 详细
点击排行
  佛山公安局:娱乐场所装摄像头要隐私是想耍流氓
最高法:死刑缓期执行犯可视情节限制减刑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