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离我家越来越近了,上次停在蚌埠,这次停在镇江。”13日中午,微博网友爆料京沪高铁G 114列出现故障,停在镇江检修,一位镇江籍人士闻讯后调侃道。
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后一直话题不断,牵引着铁路部门、乘客、民众和媒体的神经。虽然铁道部力言京沪高铁安全可靠,但是日前接连发生的事故把京沪高铁推到了尴尬的境地。
10日,因雷雨天气导致的接触网故障,京沪高铁发往上海方向的G 151次列车中途停运,后续列车出现不同程度的晚点。12日,京沪高铁宿州附近因供电设备故障,当天至少87个车次受到故障影响,出现停车、晚点或取消的状况。
据网友称,13日G 114列从上海出发后就不正常,最高速度只有130公里。G 114列发生故障四个多小时后,北京铁路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京沪高铁G 114次列车,运行至常州北站突发故障,无法正常运行。
京沪高铁四天就出了三次故障,但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贾利民对此并不意外。贾利民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可靠性工程中的浴盆曲线对于京沪高铁同样适用。浴盆曲线是指产品从投入到报废为止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其可靠性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期、严重故障期。通俗说,就是产品在使用的早期、末期事故多发,在使用的中期发生比较少。
贾利民说,在高铁的安全保障和高效运维方面,要研究基于感知网的状态获取、数据集成、数据处理、预警和运维支持系统,这将支持安全保障和运营维护,实现安全保障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运营维护从事故驱动或轮修变成基于状态的维护。
在接连发生的列车停运、晚点事件中,最被质疑的是高铁运营的应急机制,比如发生事故后的备用电力使用问题、铁道部门信息披露滞后问题、铁路人员与乘客的沟通问题以及退票、补偿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