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五、十六岁的小孩一样能买到烟”、“已经禁烟的饭店桌上总是能见到烟灰缸”。《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自去年3月1日实施以来,上海公共场所控烟状况有所改善,但餐饮场所、娱乐场所等流动性较大的公共场所的禁烟效果仍不明显,向青少年售烟等问题依然存在。
上海市政协委员曹正文认为,在开架销售的商店,应将香烟置于青少年不能够到的位置,或者干脆不上架。相关部门对于向青少年出售香烟的行为也要严格处罚。
“惩罚了要让市民都知道才能见效。”政协委员陈启刚呼吁加强控烟执法力度的同时应适时公开处罚信息,以产生警示作用。
上海自实施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来,在执法上已成功打破只警告不处罚的局面。条例实施次月,公安治安系统就慎重开出全市首张2000元罚单。
除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堵”住吸烟对健康的威胁外,通过形象直观的警示图片更能使市民自发抵制吸烟行为,从源头上“疏通”吸烟的心理根源。
政协委员胡光希望“香烟包装更恐怖一些”。他认为目前国内香烟包装上简短的“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并不具有醒目的警醒作用,甚至一些香烟由于包装色彩喜庆,还被人们当作礼品互相赠送,这成为了制约控烟进程的一大瓶颈。“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在香烟包装盒上印制烂肺、畸形儿等‘恐怖’的图片,警醒烟民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减少他们买烟的欲望。”同时他还建议在香烟零售点也张贴类似的警示图片。
“必须控制影视剧中出现的吸烟镜头,同时也要摄制几部控烟的公益宣传片,疏堵结合。”上海市政协委员曹正文认为媒体对烟民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控烟宣传需要利用更广泛的媒介手段。
22日卫生部公布修订后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新增了“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在控烟宣传方面具体指出,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
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对上海世博会实现“无烟世博”的目标曾作出了高度评价:“‘无烟世博’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希望,它证明实现‘无烟中国’和‘无烟世界’具有可能性。”政协委员金如颖建议,上海控烟可借鉴“无烟世博”经验,在上海各大商圈率先设立“无烟示范商区”,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无烟上海”的目标。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少虎 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