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宾:大成都,新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2013-04-09 15:07:27
分享

中国新闻周刊:安定、享受生活的居民对成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戴宾:生活安逸是一件好事,但也不全是好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成都很少出现大企业家,尤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家。成都企业家做到一定份上,比如五千万、一个亿,可能就满足了,再有机会也不做了。

当然,反过来讲,既然老百姓追求幸福感,价值取向是生活得更好,而不只是为了赚钱,那么政府也会更多地去关注民生,做好服务,更好地关注社会生活。所以,市长就职演讲时也会说,“要让成都市民生活的更安逸”。

另外,这种城市生活是比较舒适,但是我认为它的层次还有待提升。对于普通市民,吃饭、喝茶、郊游,可能就满足了,不能说这些事情层次就低,但是还应该有更多元的需求,毕竟生活文明的进一步提升,不是打打麻将就能满足。成都的发展离不开从外面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必然要求有更多途径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在安逸舒适的生活之外,政府还需要逐步进行多元化的引导和提升。

大都市的成长

一个城市不可能没有缺点,但它应该懂得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并且能够找到恰当的成长方式。一览众山小的魅力之都不会一蹴而就。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研究专家,您去年成立了以成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工作室,目前关于成都发展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戴宾:工作室偏重于运行的研究,目前关注较多的是成都“大都市区”的建设。所谓大都市区,是指像北京、上海、广州,包括成都的建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对周边的影响辐射很大,比如周边五十或者一百公里范围内的外围城市都会融入到这个大城市里面去,形成一个城市人口密集的区域,而不只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国外的大城市都是以大都市区的形态存在,包括纽约大都市区、东京大都市区、伦敦大都市区、巴黎大都市区等。

现在成都提的全域成都,是本土的表述,涵义与大都市区类似。但大都市区的概念便于国际交流、沟通,所以从学术的角度,我们在研究推进成都“大都市区”的理念。

一个城市,仅就蔬菜肉禽蛋的供应,就会和周边区域形成一体化,就像成都这几年强调的城乡统筹。还有水源地、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供给问题,都需要一个城市不能只考虑城里的几百万人。我想,成都的发展,应该遵循国际城市发展规律,树立大都市区的理念,不仅关注中心成都,也将周边地域的功能都纳入视野,在对工厂企业、服务功能的迁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城镇规划等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

中国新闻周刊:在成都的城市建设蓝图中,天府新区被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产业及文化新区规划?

戴宾:对成都来说,建设产业新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过程。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不可能是均衡的,总会存在少数的优势地域。成都打造天府新区,通过一定的政策在区域经济中形成一个更大的产业集聚地,总体上有利于推进成都和四川的经济发展。

成都作为平原城市,具有空间扩张的成本优势。按照将天府新区建为国家级新区的目标,对成都来讲,它的空间扩大了,产业规模也做大了,新区的建设在未来有可能改变由成都中心城市负担城市“圈子”功能的形势,而形成双核发展局面。应当说,目前天府新区的建设,反映出了良好的态势。这也许可以走出平原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来。

戴宾,1960年出生,经济学硕士,教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城市科学研究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四川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合著有《区域发展新论》、《四川小城镇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变革与选择》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