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宾:大成都,新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2013-04-09 15:07:27
分享

中国新闻周刊:国际化是否成都发展的必由之路?成都如何在迈向国际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城市个性和本土文化?

戴宾:成都现在推进国际化的条件,比起九十年代要建国际大都会时完全不同。现在政府提“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这样的基础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入驻成都的世界五百强,最新统计数据是234家,这在全国算是非常大的比例。还有外贸,中西部省份基本每年两百多亿的进出口额,而成都去年是四百七十多亿,比云南、贵州、陕西、湖北等各个省都多,也就是说在整个中西部地区,成都的外贸额已经不需要和城市比,直接和省比。这在很多人看来都不可相信。

航空航运的发展对成都的国际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现在内地开通国际直航最多的是北京、上海,再应该就是广州和成都。成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前年第一次超过了深圳蓝天机场,在全国177个机场里排到第四;货运吞吐量超过了上海虹桥,也是在第四位。

在国际化进程中,作为内陆城市,成都的本土历史文化应该比较完整的保留。目前成都在这方面的工作,我个人觉得可以打到七十分。同时,本土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在国际化中得到提升。文化的国际化从狭义上,就是看你有没有具备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团队,有没有具备世界影响力的一些作家、演员,有没有高水平的演出场所,有没有能够影响世界的大型艺术节庆,在这方面,成都得到公认的,应该就是大型会展庆典的影响力。

城如其人,财富如其人

城市的性格即身居其中的人的性格,人的特质决定他所创造的财富的特质。关注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去了解它的人民拥有怎样的生活。

中国新闻周刊:成都人生活的闲适、安逸广为人知,成都第三产业的兴盛和消费市场的繁荣也给人印象深刻,这种城市特质是如何形成的?

戴宾:来到成都的外地人,会明显感觉这里的生活方式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比如在深圳大家就是忙着挣钱,来这里会有一种恢复人性的感觉。成都这样的特质形成是有人文地理的历史原因。历史上,成都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几乎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出现,尤其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的农业文明达到了极致,很富庶,人们不愁生活,压力小,生活安定。

安定的心态让成都和北京上海很不一样。有个外企就讲它是做服务外包的,对为什么到成都来举了很多例子,就是说外包产业需要很多高素质的技术工,而这种人才在上海流动性很大,好不容易培养出来,随时就被别的企业高价挖走,人力成本很高。但是他们偶然到成都以后,就发现虽然这里也有人才流动,但整体上人才经常被挖走的情形很少。

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到上海北京更多是为了创业和挣钱,不是把它们作为长久居住地,但到成都就不太一样,除了能挣到钱,这个地方还适合人居住。如果他想要到这里定居,就不会频繁跳槽,可能会考虑选择待遇不一定是最高,但是关系很融洽的企业,不会非要冲着哪钱多就去哪。所以,成都人才的稳定性比北京上海都要高。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