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未来——
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生命力”
塞西尔•杜维勒透露,目前全球已经有135个国家签订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其中最突出的是“保护”与“保存”的区分。“这样说吧,即便是你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档案馆、图书馆,用最先进的技术制作成录影,我们都只能说它是失败的。这只能叫‘保存’。而‘保护’是指能够确保非遗长久生命力的措施。”塞西尔•杜维勒说,“活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词,非遗源于过去并且能够在当今和未来被继承,只能融入和存在于大众的生活中。那么怎样才算是保持了非遗的“生命力”呢?她进一步强调,首先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是融入生活中,就一定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传承不等于守旧,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创造力是推动和延续生命力的根本,我们必须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一起发展,这其中教育和振兴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成都通过非遗节的举办和媒体大篇幅的报道,让公众对非遗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并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身边非遗的氛围,这是很了不起的教育;还有他们通过明确传承人,弘扬非遗技艺,开展一定的产业拓展研发,对振兴非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于非遗名录,现在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似乎把上名录当成了一种宣传方式,实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进一步细化有关规定,对于一些列入名录却没有受到真正重视和保护的非遗项目,考虑发出警告甚至采取清退措施。”不过,她很乐观地说,非遗自有它的韧性,它不会像自然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压迫。“一种社会风俗或是手工艺技能的消亡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只要各国及时保护,多呼吁公众重视参与,险情总是可以避免的。”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