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成都馆”,装葺一新的场馆还蒙着神秘的“面纱”,塑料布和木质板隔绝的空间,让这里尽显神秘气质。惟一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是一架高大却精致的木质机器。“这叫木制蜀锦花楼机,是织造蜀锦的工具。等到5月29日国际非遗节的展会正式开始后,每天都会有两位蜀锦织造高手,在这里操作这台蜀锦花楼机,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表演这项精湛的非遗项目。”国际非遗博览园的工作人员巩先生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蜀锦织造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成都市的叶永洲、刘晨曦被确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镇馆之宝:清代蜀锦花楼机
蜀锦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与南京云锦、广西壮锦、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因为汉朝时成都的蜀锦织造业便已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民众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
蜀锦花楼机是织造蜀锦的主要工具,它也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机型,是丝织技术发展的活化石。蜀锦花楼机机长6米、宽1.5米、高5米,由上千个构件组成,机身平直,中段隆起花楼,楼上悬挂花本,根据花本用不同的穿吊和拉花的方法,织出花纹。织造时由两人配合操作,挽花工坐花楼提经线拉花,梭工坐机下投梭织纬,一经一纬循环往复,随之出现“方圆绮错,极妙奇穷”的花纹图案。
在巩先生的引导下,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五洲情组团内的世界非遗博览中心,在2楼的展厅里,记者看到了一台清代的蜀锦花楼机。它原本方正的棱棱角角,早都被岁月的大掌磨出了温和的弧度;木头的干净原色里,也积淀出岁月的斑痕。
巩先生介绍说,这一台“上了年纪”的蜀锦花楼机是由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特别捐赠给国际非遗博览园的。巩先生表示,在国际非遗博览园正式开园后,专业人员也将在这台蜀锦花楼机上表演蜀锦织造技艺。“这一台蜀锦花楼机不仅是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品,更是一位没有退休的工人,随时都能真正投入生产的织机,这台分量极重的宝贝,可以算作国际非遗博览园中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
龙纹南京云锦:黄龙纯金织成
紧挨着这部清代蜀锦花楼机的墙上,悬挂着南京云锦、广西壮锦、苏州宋锦和成都蜀锦的经典代表作品。其中金线织造的龙纹南京云锦价值高达10多万元人民币,是国际非遗博览园专门从南京买回来的珍贵展品。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延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如龙袍一类的华贵织物。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现在只有南京生产,常称为“南京云锦”,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2006年,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再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幅龙纹南京云锦是一位现代南京云锦传承人的作品,黄色部分都是用纯金织成的。”巩先生说。记者只见金色祥龙,睁着炯炯圆目,一朵朵蓝色祥云围绕在腾空的金色祥龙四周,金与蓝,勾勒出一幅祥瑞的画面。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