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颈椎病等慢性病患者数量在增加,这些基本没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完全可以到基层医疗机构由全科医生给予持续、跟踪诊治。即使是那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也可以在全科医生的帮助下及时了解病情,并得到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转往大型或专业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此外,全科医生还有一个显著优点,就是他们有条件从身体、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去关怀和照顾就医对象,充分体现个性化医疗,从而弥补专科医生往往只能就患者病理进行诊治这一不足。
全科医生有时间和精力详细地为病人制定和讲解治疗方案,并可持续督促执行,还可以对病人进行家访,评估其生活环境,给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有利于病人迅速康复。
所以说,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间互有所长,并不冲突,相互间是协作互补的关系,小病由全科医生在基层予以解决,大病则由全科医生转给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来接治。社会医疗卫生事业一旦进入如此良性循环轨道,则必将大大缓解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我省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据了解,我省从2000年开始根据卫生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要求,便已着手对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特别是在2006年以后,我省进一步扩大了全科医生的培训范围,在全省各乡镇逐步开展全科医生岗位培训。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2902名基层医生参加了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获得全科医师岗位合格证书的有7050人。
“我省的全科医生人数目前还比较少,对照国务院的要求,我省下一步将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到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要配备合格的全科医生,当然,实现这个目标的压力确实不小。”省卫生厅科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省现有总人口数为4374.6万人,如果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则意味着我省需要有万名以上的全科医生。就目前来说,显然全科医生的缺口还非常大。
全科医生的社会认同感亟待提高
全科医生是大众健康的“守门人”,在基层承担着“全方位、多角度”为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重任。
但是不容回避的情况是,一直以来仍有部分群众对基层的全科医生持有怀疑态度,说全科医生是“万金油”,医疗技术不够精专。其实这是一种旧有的偏见。
在辽阳市太子河区祁家镇卫生院工作的全科医生方芳,说自己就曾遇到这样的怀疑。
李荣珍是当地石桥子村的一位村民,今年60多岁了,年初时她感到浑身无力,总出虚汗,以为自己只是患上了寻常的感冒,来到镇卫生院开药。然而经过诊查后,医生方芳告诉她很可能患的是糖尿病,并为她制定诊治方案。可是,李荣珍的家人对镇卫生院的这位全科医生却并不信任,立即带着老人去市里的综合医院作检查。
市级医院所做的结论及给出的诊治方法与镇卫生院基本一致,需作半个月的治疗,但是费用却照比镇卫生院高了许多,各项住院、诊治费用加在一起超过了万元。经过这一番比照,李荣珍信服了,决定回到镇卫生院接受治疗。
“从现在实际情况看,老百姓认可基层医院确实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必须要有耐心,相信群众逐渐会认可全科医生的能力和作用。”祁家镇卫生院院长张森对全科医生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他告诉记者:“自从配备了全科医生,镇卫生院的门诊量明显上升,2008年的时候,该院全年门诊量也就在2000到3000人次之间,但是自去年以来,门诊量逐渐提高到5400人次左右了。”
“全科医生的优势在于他们距离居民最近,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变化情况掌握得最细致。最终这种细致了解会让患者受益,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全科医生自然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张森说。
省卫生厅科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说,全科医学在上世纪八九十代才引进我国大陆地区,先天基础薄弱,起点很低,但它符合发展方向,需要政府予以大力倡导、推广和支持,不断提高全科医生的素质,增强其实力,相信全科医生将来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