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社区老人量血压也是她工作的内容

为患者做心电图检查
国家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在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发展全科医生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7月7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由此,“全科医生”这个有点新鲜、又有些陌生的职业岗位,开始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但是实际上,10多年前自2000年开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我省就已经开始注意发展全科医生了。
目前我省全科医生到底有多少,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如何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我们距离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还有多远?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到社区、乡镇的医疗机构进行了实地采访,完成了《全科医生摸底调查》一组稿件,将分两期刊出,敬请读者关注。
在生活中,去过大型综合医院看病的人多会有这样的体会:挂号往往要排长队,候诊等半天,可诊病的时间却安排得非常紧张。
“到大医院看病,等的时间太长,看病时间很短,诊治费还挺贵。既辛苦,成本又高,如果是看寻常的病,到大医院真是不划算。”很多患者朋友都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随着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个问题将寻到一条新的解决途径。”省卫生厅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有关负责人说,“国家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就是为引导百姓‘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其根本目的是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