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只知道盘锦曾有个新开河,但是这条航线到底经由哪里,却没有准确说法。
循着水闸的踪迹,盘锦市“三普”队员开始探寻和研究新开河的历史——他们查阅史料,走访当地村民,很快,“马克顿河闸”这个名字走进了他们的视野。
据《盘锦市志》记载,新开河是民国十一年(1922)营口辽河工程局为缩短航距于二道桥子至夹信子之间开挖的一条人工运河;为保持新开河航道的水深,又投资70万银元在二道桥子新开河的北河口双台子河上修建了拦河闸,即马克顿河闸,这个闸在民国十三年(1924)与新开河同时完工。
马克顿河闸由日本人岗琦博士设计,日本的四先公司株式会社施工,由英国马克顿公司负责闸门的制作与安装。
据记载,马克顿闸共有7孔,总宽88.5米,每孔净宽11.5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闸的上部为钢架,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基础部分则为木桩整体结构;闸门由平板钢材制成,用卷扬机启闭。
坝墙子镇张家村80多岁的李春吉老人有一段回忆,也证明了书中的记载。他说:“当时马克顿河闸留一个门来通船,每天开闸一次。关闸后水位增高,航运更加畅通。 ”
但是后来因为航道严重淤积,营口至辽河上游各港一一停运,马克顿河闸也遭弃用。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顿河闸经受了1949年、1951年、1953年3次洪水的考验。在1951年的洪水中,第三、第四孔闸礅被冲成大坑,基础木桩倾斜,有的还被冲走,第二、第三、第四孔底板下沉。1958年春对下沉部位进行了修堵。在1959年,其余4孔也相继下沉,马克顿河闸便报废了。
现在,马克顿河闸的原址只剩下一个钢筋混凝土的闸礅了。
经沿途测量运河全长为25.9公里
马克顿河闸的发现,为打开新开河那段尘封的历史带来了机会。
2008年的11月,空旷的田野里走来了一队穿着迷彩服的“三普”队员,他们带着GPS、数码相机等文物普查器材,时而拍照,时而蹲下来仔细测量……
在28天的时间里,他们对新开河展开了徒步的专项调查,采集河道的各项数据,走访沿岸各村的老人,普查队最终确定了新开河的具体流程。
这是一条由北向南流的人工运河,其东西两堤为沙岭、古城子和坝墙子、新立、新开、东风各镇的分界线。西堤沿线经过的村庄有沙岭镇三台子村、西灰村、西拉拉村、郑家村,古城子镇的周家村、上网村、夹信子村;东堤沿线经由坝墙子镇的马架子村、双井子村、吴家村,新立镇的史家村,还有新开镇、于楼街道、东风镇等。
经测量,从盘山县坝墙子镇二道桥子村到古城子镇夹信子村入大辽河,辽宁这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全长为25.9公里。
河道淤塞和铁路兴起使运河逐渐被冷置
新开河耗时两年凿成。据古城子镇上网村80多岁的张喜桥老人介绍:“挖河的劳工主要是关里的山东人,还有少部分来自盖州、海城和当地,共计有2万多人。 ”
新开河设了两个码头,一个是夹信子码头,另一个是二道桥子码头。另外,在古城子镇上网村周家三队的新开河东岸还建了一座船坞,当地人称之为“坞坑”。
据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回忆,这个坞坑呈圆形,范围有2里地左右,用水泥砖砌筑,上面用大方木铺面,船在方木上拉上岸,进行维修。航运期这里会停靠很多过往船只,由此上岸“捻船”。1949年还有船只驶入,但之后就废弃了,当地村民把水泥砖和方木都拆除掉,拿到家里砌砖墙、盖房子。现在这里已变成了农田,听说有人还曾在这里挖出过大木船。
可当年新开河上却一片繁华,河里船只很多,单桅木船、牛船、轴船、燕飞船、花鞋船、杉船和驳船等各式船只往来航行,船上载满了大豆、食盐和面粉等货物。
但是到了1930年以后,由于受战争影响,以及辽河上游河道淤积严重,而同时期铁路的建设也加快了,陆路交通更加便利,营口港的河运业务越来越少,只有一些小船还在航运贸易,及至最后终于停止了河运。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