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有多少是临近保质期的,您在购买时是否为了甄别而苦恼?近日,国家工商总局起草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临近保质期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快报调查南京市场发现,目前各大超市很少对临近保质期产品添加特别提示,大多数通过降价促销,尽快把这些商品脱手。部分超市表示,明示保质期是好事,但希望规定能进行完善,确定“临近保质期”是以几天作为标准。
潜规则
临近保质期的大打促销牌
日前,记者在南京新街口沃尔玛超市的冷柜前看到,几位顾客正挑选着奶制品。同样是售价17.8元、规格1公斤的某品牌原味酸牛奶,却有不同的“待遇”。一部分酸奶的瓶子上捆绑着两个小盒的红枣味酸奶,有的则没有任何赠品。
仔细观察瓶身,原来是生产日期不同。一部分没有促销赠品的酸奶,都是8月9日生产的。而一部分捆绑赠品的酸奶,则是8月4日生产。酸奶通常保质期是21天,也就是说,这些8月4日生产的酸奶再过几天就要过期。但不是所有顾客都注意到这个细节,很多人拿起商品,没有多看,就离开了货架。
记者走访多家大型超市看到,各大超市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临近保质期商品专区”,也都没有对临近保质期的产品添加醒目提示。据销售人员介绍,并非促销就代表商品快到期,但快到保质期的商品,几乎都会搞促销。
保质期近的商品总靠前放
顾客王先生注意到,在超市购物时,临近保质期的商品都放在货架靠前的位置,只要一伸手就能拿到,而同品牌同品种保质期较长的商品,则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这让他心里犯嘀咕,“好的东西都藏在后面,快到期的东西,就堆在前面,什么意思嘛……”
业内人士解释了王先生的质疑,这在业内被称为“先进先出”,这种做法被广泛应用在酒店餐饮和食品零售领域。货物在进货时就会根据生产日期和批次分开储存,先进货的商品,肯定要先销售出去,晚一批次的商品,肯定押后一点销售。这样一批批按照顺序销售有两点好处,一方面是便于管理,防止因为批次混放,造成疏漏,把过期商品卖给顾客;另一方面则是减少浪费,避免先进货的东西押后销售,超过保质期只能销毁。业内人士对此并不避讳,他们认为,“先进先出”是一件很正常、很科学的事情。
超市:我们很在意保质期
采访中,顾客一致支持对临近保质期的产品添加特别提示。大部分市民在购物前都会“瞄”一眼商品保质期,尤其是在一些“小超市”买东西时会尤为注意。有市民表示,同是促销产品,有的是商家在做产品推广,有的是因为临近过期。他们不可能每买一件商品都琢磨半天。有个临近过期商品专区,他们选择起来就方便多了。“最好是有点类似过季衣服大甩卖那样。”有人提出提议。
沃尔玛超市公司事务部经理陈宏文承认,超市内确实没有对临近保质期的商品进行特别标识,但等到新规出台后,沃尔玛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配合执行。他表示,超市对食品保质期非常在意,甚至还额外留出一个“预留保质期”。“预留保质期”是超市的内部规定,比标准的保质期还要更提前几天,好让顾客拿回家后能多储存几天,免得出现买回家刚好过期的尴尬。“我们肯定不会销售超过保质期的商品,而且我们在保质期快要到的时候,就把商品下架,确保商品质量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