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交通追求“零换乘”
在交通运输中发挥强大连接和枢纽功能的同时,京沪高铁的大多车站融会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体现了践行科技创新与和谐人文的特色。
“有‘亚洲第一站’美誉的南京南站不仅是京沪高铁最大的枢纽站房,还是一个集科技、人文、景观于一身的现代建筑典范。”马泽平说,南京南站在建筑设计上紧扣“古都新站”的特色,以宫廷建筑的重檐木构、雨花石的色彩斑斓、中华门的三重空间序列为元素组织室内外空间。
记者在南京南站看到,车站两侧的10万平方米无柱雨棚,远看与车站主体建筑浑然一体,宛如展开的翅膀。马泽平说,除了为乘客和超长列车挡风遮雨,“太阳能”屋顶将是全球最大的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系统,25年可发电2.28亿度,相当于节约8.5万余吨原煤。此外,南京南站用钢量高达11万吨,相当于半个“鸟巢”。站房屋顶有13个标准足球场大,重达8000吨。
在孔子故里曲阜,高铁站房正面浅灰色基调的石材幕墙和通透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遍刻篆体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群雕,极具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被传为鲁班故里的山东滕州高铁车站则综合运用了斗拱、窗花、线脚等中国古典建筑符号,建筑轮廓丰富鲜明,主体挺拔高大。
在文化与科技的“外衣”之下,努力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零换乘”、为乘客提供便捷服务,也是京沪高铁车站不能忽略的特点。
除了开放式售票候车外,南京南站的站房功能建设之初就包括铁路站、公路站、地铁站和公交站,此外还将建设到南京火车站、机场的连线,最终实现五种交通模式的无缝转换。在济南西站,主站房东侧建有综合客运枢纽、综合公交枢纽、出租车通道及专用停车场,步行至主站房基本控制在10分钟之内。而2010年投入使用的上海虹桥站,本身就是与航空、城市轨道交通、地面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结合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