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15日,部省合作的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上延工程建设指挥部将在南京正式揭牌。按规划,最快至2015年,江苏沿江所有港口就可以从“江港”变身为“海港”,实现与国际海运网络“无缝对接”!
12.5米,一个标志性的数字
航运界有一句俗语说“一寸水深一寸金”,意思是航道水深可以极大地影响货运的成本。
“一般来说,船越大,吃水越深;而船越大,其规模效应又会带来运输成本的降低。”省交通运输厅港口局局长高锦安解释说。以集装箱运输为例,如果水深在10.5米,那么最多只能允许3万吨级的船全潮通航,其运输成本大约为6200元/标箱;而如果水深加深到12.5米,那么就可以全天候通行5万吨级的船,其运输成本则降为5500元/标箱。
长江,自古就是东西运输大动脉。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长江口通航航道所处的拦门沙河段,自然水深仅7米。1998年,我国启动了跨世纪最大水运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连三期并上延。至2005年,南京以下水深提升至10.5米;2011年1月8日,太仓以下水深提升至12.5米。
而自2005年以后,江苏沿江各地就一直期盼着“12.5米”,因为近年来海运主力标准船型均在5万吨级以上,而与之相适应的水深至少就是12.5米。
去年10月11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交通运输部与省委省政府达成共识:双方合力,加快推进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自此,梦想成为现实,江苏人翘首多年的期盼终于迎来“鲜花绽放”!
物流成本一年可降90亿元
12.5米深水航道,它的“魅力”到底有多大?太仓最有发言权。
今年1月8日,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港,并正式开始试通航。3个月来,“越来越多的大型船舶顺利进出太仓港,‘深水效应’开始显现。”太仓港管委会副主任钱志强,以三个“明显提高”介绍了其间的变化——
港口生产指标明显提高。1-3月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2.21万标箱,同比增长30%;货物吞吐量完成2250.8万吨,同比增长38.58%。
大型化船舶到港数量明显提高。1-3月,5万吨以上超大船舶进出太仓港100艘次,同比增长19%;超大型船舶货物吞吐量达653万吨,同比增长13%。
码头的装卸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以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为例,1月码头班轮单桥作业效率为24.72标箱/小时,同比增长5%;2月同比增长9.5%。
这些变化,均带来了综合物流成本的降低。太仓中海船务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施晓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500标箱的集装箱船以前需要乘潮或减载才能进太仓港,12.5米航道通航后,可以全天候满载进出,船舶平均每航次比以前可以多装载30%,直接给货主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中海”今年给上海通用的运价,一个箱子就降了200元!
而据省有关部门的测算: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后,长江南京以下航道通过能力将达到沪宁铁路目前货运量的20倍,每年可节约直接物流成本近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