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一句“从哪儿走”,苏州人说“往拿搭走”,扬州人说“从拉外走”,太仓人说“等拉浪走”。为了保护原汁原味的方言,江苏承担起“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资源库”试点建设,通过各地区方言发音人朗读单词、词组、讲故事、日常对话等形式建立语料库。记者从昨日(7日)召开的总结会上获悉,我省已有15个地区的方言被“存档”,到2013年,有声数据库将保存江苏70个地区的方言。
长江淮河把江苏话分家了,结果——
江苏自南向北有三大方言区
据专家介绍,流经江苏的长江、淮河把江苏全省分为三个方言区。大致而言,长江以南是吴方言区,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官话方言区,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外是中原官话方言区。
江苏境内的吴方言主要属于太湖片,分布于苏州、无锡、常州市和南通市一部分,镇江、泰州两市少部分。另有南京市的高淳以及溧水的一部分属吴方言宣州片,全省使用吴方言的人数接近总人数的25%。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江淮话分数洪巢片和泰如片,分布于南京、扬州、镇江、淮安、盐城、泰州和南通、连云港、宿迁三市的一部分,使用人数接近全省总人数的57%。
中原官话分属洛徐片和郑曹片,分布于徐州市和连云港、宿迁两市的一部分,使用人数约占全省总人数的18%。
一句“从哪儿走”有N种说法,其实——
同一方言区不同的县发音不一样
江苏跨江临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江苏成为官话方言和吴方言这两种重要汉语方言的过渡地和接触点,方言间边界线长,相互交错。各种方言的交互影响,催生出复杂多样的语言现象。即便在同一方言区,不同的区县甚至一个区县的不同方位,具体的发音也会有不小的区别。以“从哪儿走”这句话为例,苏州话说“往拿搭走”,太仓话“等拉浪走”,吴江话“打啥地方走”,昆山话“朝哪搭走”,同一句话,苏州市区和下属四个市的发音都不一样。和苏州同属吴方言区的常州金坛人的发音和苏州话更是相去甚远。金坛话里“从哪儿走”这句的发音是“打拿头走”。在江淮官话方言区,不同区县发音不同的现象也很明显。比如六合话说“从哪儿走”是“朝哪块走”,扬州话“从拉外走”,姜堰话就说“走啊儿走”,南通话说“往哪里走”。
扬州话里小板凳叫“小爬爬”,可惜——
原汁原味的方言孩子们不会说了
63岁的许祥祓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许先生的家族在扬州老城区已经居住了七代,从童年到老年一直生活在老街道老房子里,耳濡目染的都是扬州的历史和文化。经过层层选拔,他成为扬州话发言人。“扬州人N、L不分,这点跟南京人挺像,南京的‘南’和‘蓝’的发音是一样的。扬州话基本没有翘舌音,Z、C、S和ZHI、CHI、SHI不分,肮脏的‘脏’和‘张’都念‘脏’。扬州话的前后鼻音区分也不明显,‘京’和‘津’都念成‘津’。”说起家乡话,许祥祓滔滔不绝。让人惋惜的是,许多土生土长的扬州小朋友已经说不出多少地道的扬州方言了。“像‘板凳’一词在老扬州就有很多的说法,长的叫‘板凳’,小的叫‘小爬爬’。我估计能说全的孩子不多了。所以把方言保存下来迫在眉睫。能参加扬州方言录制,我觉得非常荣幸也很有意义。”许祥祓说。
为了把原汁原味的方言保存下来,2008年10月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苏州启动。据省教育厅沈健厅长介绍,这个数据库就是为了抢救、保存衰危的语言及方言并向社会提供服务,它最大特点就是“有声”。每个试点城市选拔六名方言发音人,通过真人朗读单词、词组、讲故事、日常对话等形式实地采集真实语言并建立真实语音及其撰写文本的语料库,并进行科学的整理加工,长期保存,以便将来深入研究和有效开发利用。
2008年,好听的苏州话第一个被“抢录”。据介绍,苏州话被称为“吴侬软语”,是吴方言的典型代表,它的发音抑扬细软,让人听了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比方说,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目前,苏州所属6个点(原则上一点一县(市))以及南通、南京、扬州、泰州9个点的调查资料已通过国家验收。今年年底,南通、南京等八市将完成32个点的调查。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4市将于2012年底完成第四批共23个点的调查。2013年,江苏将完成70个点的方言调查,届时江苏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将建成。
●苏州:市区点、常熟点、昆山点、张家港点、太仓点、吴江点
●南通:市区点、启东点、海门(市区)点、如皋点、如东点、海安点
●南京:高淳点
●扬州:市区点
●泰州:市区点
来源:扬子晚报网 编辑:张少虎 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