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先行先试”的主战场
——强力推进长吉图战略实施系列报道之二
翻开《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我们欣喜地看到,“先行先试”作为关键词之一跃然纸上,成为国家赋予吉林省的“尚方宝剑”。
省委书记王儒林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把“先行先试”这个最大政策用好、用足、用活,积极推进长吉图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全省改革开放。
围绕这一战略部署,从高位谋划、夯实基础,到国际合作、产业集聚,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中新吉林食品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风生水起,成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生力军和主战场。
用好先行先试,聚力政策新“洼地”
省委、省政府一再强调,长吉图战略做大的政策优势就是“先行先试”,要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利,立足实际,深度挖掘,在土地利用、投融资体制、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放大政策效应,形成政策洼地,有效吸引和集聚更多生产要素。
2012年4月13日,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正式获批,财税、产业布局和投资、土地利用、境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创新、海关监管及口岸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通关便利、专项资金等国家赋予的9个方面的特殊支持政策同步出台。
先行先试,率先示范。省政府又制定出台了19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加之原本享受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试点等优惠政策,优势凸显的“政策高地”,让珲春成为备受瞩目的“投资洼地”。
目前,该示范区已注册企业447户,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外资企业达40户,逐步形成了能源矿产、纺织服装、高新电子、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2012年,示范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亿元,同比增长40%。
曾几何时,作为内陆近海的吉林省,最苦恼的就是缺少一个自己的国际物流配送通道。这样的历史在2011年底被彻底改写,中国第19个、吉林省首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横空出世。
建筑工地人声鼎沸,运货车辆往来穿梭,这是记者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感受到的热烈氛围。今年6月份,这个直通世界的“黄金平台”即将迎来封关验收。“保税区使我省对外开放层次直接跃居国内最高水平,这里将成为集口岸通关、出口加工、保税物流、转口贸易等于一体,东北地区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功能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兴奋地说。
针对长春市远离海港的实际,保税区与大连港、营口港合作,把港口业务延伸到兴隆山铁路站场,实现了与一线海港的无缝对接。截至目前,口岸作业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区域基本完成,际华商贸物流园、中外运物流等一批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