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事情就摆在眼前,可就是一拖再拖,不愿去做。生活中,拖延做事在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凡事不拖到最后一秒绝不动手,“拖延症”让职场人士深受困扰。长春市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张宇朋指出,导致拖延现象的原因很多,要想摆脱“拖”的困扰,必须“对症治疗”。
“超级名磨”一份报告拖6小时
24日近24时,小赵终于把第二天要交的工作报告赶完了,她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子,心里懊悔不已,“为什么非要把自己逼到最后一刻才肯动手?”其实,这份工作报告只需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本来17时就能写报告了,但打开电脑,就习惯性地上了QQ,偷完菜、练练卡片、养养鱼,在QQ空间看看好友的“最新动态”;浏览一下新闻和论坛;上微博晃一圈;吃点零食水果;追看港剧、韩剧……
在此期间,小赵一直想着写报告的事,就是迟迟不肯行动。她偶然看了一眼表,发现已经23时,报告不写不行了,才开始干活。“我发现自己办事总是拖拖拉拉,不拖到最后一秒不动手,但是怎么也改不掉。”小赵说,因为这样朋友都叫她“超级名磨”。
一次,小赵无意中看到一个帖子——“我们都是‘拖延症’”。其中的一段描述引起了她的兴趣:“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飞出去的邮件……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发呆地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于是,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虐……我们都有‘拖延症’。”小赵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患上了“拖延症”。
调查显示 超七成人患“拖延症”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225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2.8%的人坦言自己患上了“拖延症”。其中,14.0%的人感觉自己的拖延行为“非常明显”,41.5%的人“比较明显”。仅7.3%的人感觉自己没有“拖延症”。这么多人患“拖延症”,60.8%的人认为是“懒惰,觉得时间很多”;57.1%的人觉得是“为了逃避困难”;50.7%的人选择“事情太多,不知如何下手”。
“拖延症”是一个全球性“通病”。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有了“拖延症俱乐部”,成员主要是律师、作家、记者之类人群。俱乐部里有一个经典笑话:80%的律师死后是没有遗嘱的,他们拖拉了一辈子!美国心理协会出版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80%-9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拉习惯,75%的人认定自己是“拖拉者”,50%的人自述拖拉已严重影响生活。
设定时间表 准时完成不拖拉
心理医生张宇朋指出,拖延是一种习惯,具有普遍性。对个人来说,轻微程度的拖延是正常的,一旦开始阻碍正常工作,让人感觉痛苦时,就要认真对待。
导致拖延现象的原因有四种,一、生来就有拖沓性格。二、遇到的事情难度较大,产生畏难心理。三、“完美主义”,想将事情做到完美,迟迟不敢着手。四、由于情绪低落或抑郁,产生自卑心理,造成思维反应和行动能力减慢,这时,就要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排查和治疗。
张宇朋指出,要想摆脱“拖延”的困扰,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关掉QQ、音乐、电视……将一切会影响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关掉,全心全力地去做事情。也可以找些朋友一起克服这个坏习惯,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
对想将事情做到完美却又迟迟不敢着手的人,要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以免伤及自尊心。对工作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的人来说,要设定具体的目标,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设定明确的时间表和完成期限。
来源:长春晚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