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追逐的起起落落
国人对铁饭碗的追逐经历过一番起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青年精英——大学毕业生还是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为自己的择业方向,当时国家对毕业生采取“统招、统报、统配”政策,是计划体制下的统一指令性分配。大学生一跨入大学校门就成为国家的人,拥有了铁饭碗,无需考虑毕业以后找工作的问题,到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都由组织决定。
当时青年的的择业取向:第一位社会地位,第二位社会意义,第三位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年轻人在面对择业时,绝大多数还是愿意去“铁饭碗”、没有“风险”的大城市中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很少有人愿意去集体所有制或个体经营单位,即选择社会地位、声望高的大专院校、大机关和全民企事业大单位。这可以称为铁饭碗的追逐的第一阶段。
时间推进到二十世纪90年代,逐步出现了“以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潮,同时既要地位高、也要挣钱多,多元信仰在社会上并存和相互碰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思想和价值观的涌入,使得铁饭碗至上的价值取向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白领阶层风光体面地出现在了国人面前,他们拥有高学历、更开阔的眼界、更自由的思想和更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往往供职于外企和业绩出色的私企,拥有着较高的薪酬待遇和人们眼中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可以说白领阶层的优质形象在当今社会仍然在金融、IT等领域广泛地存在着,然而相对的社会期待排名有了明显的下降。
90年代末期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以及新世纪依赖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中,体制内的铁饭碗再一次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几个简单的数字可以从侧面体现出青年人价值取向的转变。
1994年至2000年间,全国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才不过4万余人。而2007年国考,报名人数达60万,比2004年翻了近5倍。那一年全国有近五百万大学生毕业,也就是说约每10个毕业生就有一位参加了国考。2011年,5名南开大学学生在经济学家周立群指导下对天津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进行了调查,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名列前三。
原本光鲜亮丽的白领阶层被轻巧地抬起,而择业观天平上铁饭碗这一边再一次重重地落下……
砸破铁饭碗:为了发展,更为了公平
铁饭碗产自“体制内”的成色和碗底的“国字号款识”显而易见。体制内的行政资源在今天常常成为一些人交换体制外市场资源的筹码,权力变现的戏码在当前事业单位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中时常显现:权力与利益勾肩搭背。而所有这些以破坏社会公平、滥用公权侵害公民利益获得的财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事业单位铁饭碗中的丰富大餐供坐在工位上的人们大快朵颐。
“长期困扰事业单位改革的种种难题,归结起来都与政府自身的改革有关”,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说。改革的不彻底,的确是事业单位改革延宕多年未见显著成效的根本症结。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表示,事业单位改革的动力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部环境看,社会公众对于解决就业难、看病贵及提升社保水平等方面的现实诉求,迫使事业单位必须通过改革来满足公众;从内部机制看,事业单位的广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也希望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透露,2011年我国将全面完成事业单位聘用制推行工作,2011年我国将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出台,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奖励、申诉、竞聘上岗等单项规定。同时,全国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2011年将继续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创新公开招聘方式方法,推进公开招聘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度。
铁饭碗的逐步取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逐步淡化铁饭碗意识。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