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东北地区>吉林>吉林新闻
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2011-02-12 13:30:34      来源: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12日上午9时,吉林省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吉林省宾馆隆重开幕。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政才主持会议,吉林省长王儒林做《吉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吉林省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吉林振兴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本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吉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其它报告,审查和批准《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其它重要文件。会议将于16日结束。

《吉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一道,克服重重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

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稳步提高。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工业总产值跃上万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7%;旅游总收入增长26.2%;进出口额增长43.5%;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206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602.4亿元,分别增长23.4%2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94.7亿元,增长66.4%;节能减排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

抗洪抢险救灾取得重大胜利。去年七八月份我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开展了吉林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受灾人员抢救转移行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广大军民临危不惧、英勇奋战,特别是驻吉部队、武警官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社会各界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取得了抗洪抢险救灾重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完成预期阶段性任务,实现了入冬前农村倒塌损毁房屋重建修复、受灾群众有房住和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抗洪抢险救灾斗争中展现的伟大吉林抗洪精神,成为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化”统筹扎实推进。围绕推进工业化,突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推动汽车、石化产业融合发展,组建配套协作联盟,一汽丰越20万辆扩能和吉林轻型40万辆、通田汽车50万辆整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汽自主品牌汽车创年产销百万辆新纪录;吉化公司建成国内最大丙烯腈生产基地,跨入千万吨级炼化企业行列。新能源汽车基地等重点示范项目全面启动,长春市被国家列入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20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上线运营。   “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获得国家批准,这是吉林人参产业发展条件的历史性突破。新增22件中国驰名商标。围绕推进城镇化,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上报国务院审批,全部完成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统筹推进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编制。长吉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出台八个方面配套改革政策。加强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全面完成。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应对春季异常气候和夏季洪涝灾害影响,强化惠农政策、技术措施落实,大灾之年夺取大丰收,粮食产量达284.2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进展顺利。畜牧业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较快发展。我省被国家确定为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并启动实施。19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竣工。实现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任务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动”战略实施成效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621.8亿元,增长32.5%。中电投白城电厂、老龙口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使用。图们至珲春等6条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新增里程815公里。吉珲高速铁路开工建设,长吉城际铁路建成运行,开启了我省高速铁路运营新时代。实施12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1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启动中国人参基因组计划。长春市被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组建玉米化工、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联盟。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创新药物孵化(吉林)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41户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基本结束,通钢、吉粮集团分别实现战略性重组,厂办大集体改革深入实施,组织开展厂办大集体职工和五七家属工养老保险参保续保试点。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5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推进,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实施。金融改革创新实现突破,5户企业成功上市,9家股权投资基金注册成立,兴业银行长春分行开业,吉林银行沈阳分行、华夏银行和盛京银行的长春分行分别获准筹建,新设立10家村镇银行、60家小额贷款公司。全面启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内贸外运开始运营,跨国陆海联运航线成功试运行。新开辟长春至乌鲁木齐、台北等16条航线和长春经珲春至海参崴的公路客运班线。国家批准珲春出口加工区增加物流保税功能。中国吉林(新加坡)新型农业合作食品区启动建设。吉林、四平红嘴、长春西新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组织与央企、大型民企对接,开展系列经贸交流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东北亚博览会并荣获“2010中国十大最具国际影响力展会称号。上海世博会吉林馆和活动周获得好评。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外省资金分别增长16.8%33.4%

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果。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03%18.4%。城镇新增就业53.8万人,登记失业率3.8%,“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关破并改”国企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46.18万户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暖房子”工程成效明显,供热质量切实提高。针对物价上涨情况,对困难群众给予价格补贴。提前补发完毕历史拖欠的24.2亿元中小学教师工资。改造完成859所乡镇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推进建设33个县级医院、1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个乡镇卫生院和146个乡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新建606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597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又有130.53万农村居民用上安全水。新设7.8万个城市报警监控探头。扶持建设1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00个农村文化大院,送戏下乡3700场。省图书馆新馆开工建设。冬奥会吉林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对口援建四川黑水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提请省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3部,制定政府规章10件、清理281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604件。开展平安吉林建设,推进打黑除恶、命案侦破、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行动和“扫黄打非”斗争,社会治安大局总体平稳。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全省信访、进京非正常访数量“双下降”。始终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各类事故、人员伤亡数量“双下降”。强化应急管理和防范工作,各类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集中整治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服务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取消和下放中省直部门审批项目106项,取消省本级经营服务性收费18项,启动运行全省48个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61个中省直部门249名处长民主评议,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保持行政事业编制“零增长”。

回顾过去的一年,全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物价上涨较快,给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一定影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全民创业不够,收入渠道比较单一,城乡居民增收能力弱;民生改善欠账还不少,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仍然较多,社会管理中的矛盾不断出现,维护稳定的压力加大;政府工作中有些任务落实不到位、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等。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详细

各地新闻
在经历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会之后,2011年或许是一个新闻媒体眼中的“小年”,但却是中国社会治理与百姓生活的“大年”。去年,温家宝在“两会”前与网民交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邀网民“拍砖”建言,上海市长韩正在网上推介世博会。>> 详细
点击排行
  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 七件事或成“两会”热点
税务总局要求企业年金收入计征个税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