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猪价大起大落
调控政策疑似放大波动
猪价低的时候没有补贴,猪价高的时候才给补贴,很容易放大价格波动。
“国家补贴政策一出来,业内一片担忧。”谈到国家对生猪市场的调控,一位市场人士对记者说。据了解,国务院今年7月底下发的《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继续按照每头每年100元的标准,对能繁母猪发放饲养补贴。
事实上,当“有形之手”希望抚平猪价剧烈的波幅时,结果却可能事与愿违。
2007年的教训还并不遥远。当年国家用于扶持发展养猪生产的资金投入达到150多亿元,包括对能繁母猪的补贴,从而造成短期母猪养殖量急剧上升,供求不平衡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成为2009年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直至亏损的主要原因。
这种调控被一些学者形容为“被动的即景式的价格调控”,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显得无能为力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除了补贴政策,目前政府调控猪价的主要手段还有收储和放储。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防止猪价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下简称《预案》),当猪粮比价高于9比1时,政府将适时投放政府冻肉储备,必要时向城乡低保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发放临时补贴;当猪粮比价低于6比1时,则根据市场情况增加中央和地方冻猪肉储备。
2010年上半年猪粮比价跌破6比1的盈亏平衡点,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分期分批启动了《预案》规定的三级、二级响应机制,从而遏制了生猪价格的过快下跌。近期,由于猪肉价格高涨,不少城市又纷纷向市场投放储备肉。
不过有分析称,收储猪肉一方面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将来的抛售也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这不是一个可以经常实施的政策,只能是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政策。
李国祥认为,猪肉市场没有政府干预,价格大起大落不可避免。政府通过补贴或收储进行干预,可能降低猪价波动的幅度,但也可能放大波动。而猪价低的时候没有补贴,猪价高的时候才给补贴,很容易放大价格波动。
规模化养殖短期内难达到
大量散养户退出造成的供给缺口,是今年以来猪价大涨的主要原因。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认为,这一次从去年以来到今年出现的生猪存栏减少,主要发生在散养户。要抓住目前生猪生产恢复发展的有利时机,促进生猪生产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
谈及避免猪价“过山车”行情的解决之道时,包括政府官员、企业人士、学者等都开出了“规模化养殖”的药方。
业内人士认为,规模化的养殖企业,生产水平较高,应对疫情的能力强,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和饲料价格的上涨。一般而言,在生猪生产过程中,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左右。近几年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价格大幅上涨,规模化企业在应对成本上升上具有优势。
目前,生猪生产仍以专业户养殖和中小规模养殖占主导地位。业内人士指出,生猪市场正处于由散户为主体向规模养殖为主体的转变过程中,但规模养殖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短期还难以真正达到。
李国祥认为,规模化养殖有助于猪价稳定,但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果政府调控方式不改变的话,价格波动幅度未必能减小。
生猪期货始终未有实质性进展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在国内推出“生猪期货”品种的市场条件和时机已基本成熟。
不久前高猪价引发的“抢猪潮”还让人心有余悸:过度补栏会不会为猪价暴涨后的暴跌埋下伏笔?莫去责怪猪农的“盲目”行为,因为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很容易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决策失误、遭受损失。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郭会勇此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流动不畅,养殖户普遍是通过中间商、猪贩子来获取市场信息,可能会扭曲市场信息。整个行业生猪存栏量的信息也不及时准确,已经出现过剩或者不足的时候养殖户才知道,只能进行事后的调节,对价格信号的反应具有滞后性。
每当猪肉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的时候,生猪期货就被推到聚光灯下。然而“雷声大,雨点小”,大连商品交易所一直在推动生猪期货上市,也始终未见有实质性进展。
金鹏期货副总经理喻猛国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商品期货市场,不论是谷物还是油脂,价格的波动都小于没有期货的品种。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减小猪价波动,这对于保护猪农和消费者的利益都有好处。猪农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来决定生产多少和卖什么价钱,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生猪加工和流通环节也可以期货市场做好保值,管理市场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在国内推出“生猪期货”品种的市场条件和时机已基本成熟。首先中国“生猪期货”交易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年产生猪总量为6亿头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其次年产猪50头以上的专业养殖规模已达40%左右,能激活市场交易活力。国内优良瘦肉型猪的快速推广,以及生猪的品种、等级易于划分,也为“生猪期货”选择统一的标的物提供了基础。一批农民协会、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为“公司+农户”、“订单+期货”的经营模式打下了基础。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