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敏展示东北抗联战士不同款式的军帽(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流动宣传队”重走鲜血浸染的土地
最初的宣传小分队,只是由李敏和几个抗联将士后代组成。然而,随着“歌声”的飘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自发地加入这支队伍,这其中有退休工人、农民,也有在校大学生。
“我们的队员是流动的,只要想宣传抗联精神,都可以自费做一套抗联服装加入进来。”提起小分队,李敏自己也说不清10多年来究竟有多少人加入其中,但可以说清的是,参加小分队并不是什么“待遇”,而是一种“自找苦吃”、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要重走抗联路,在战友战斗过的地方宣传他们,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这些历史。”一次在一个边防哨所,李敏和20多个队员单独为两名哨兵进行了表演,两个哨兵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一次寻访中,队员们来到牡丹江的一处密林,当年42位被日军毒气弹害死的战友就埋葬在那里,大家含着眼泪唱了老歌。
“从退下来后我就没有出省旅游过,很多老朋友都是去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安享晚年,我却是一门心思往深山老林里钻,因为经历、了解抗联的老人没多少了,我们心里着急啊!”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的李敏告诉记者。
回忆起泥泞的山路、摔伤的危险和扰人的蚊虫,一直致力于寻找抗联资料和遗物的老人只是微微一笑。“比起当年战友们抛头颅、洒热血,这都不算什么。”李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