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于维汉身着“农民装”在东北时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好医生是在病人身边成长起来的。创新,来源于第一手的实践”
于维汉的书架上,静静地放着药水浸泡的标本。那是已故病人的心脏。
“天天看着‘他们’,让我自己的灵魂不得安宁……”他就是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激励自己。
科学的道路,从无坦途。初到病区,他苦尝“败绩”。
“叔叔,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脚下。”1954年冬,北安县诊室里,一个14岁男孩气若游丝。1个月前他的母亲死于克山病。
十几个小时的抢救没能挽回幼小生命。满腔的愧疚让于维汉几天吃不下饭。他下定决心,哪怕耗尽青春和生命,也一定要降伏“瘟神”。
“于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搜集第一手材料开始。”中国地方病防控中心主任孙殿军说,他倾听每个病人的叙述,细心观察表情、痰、尿、便,认真分析心电图、X光、超声心动图。
他深入克山、北安、德都、富裕等重病区,做了500多例解剖,5000多次动物实验。
终于,转机出现了!
1958年底,当他将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病人那立民的静脉里时,患者恶心反应即刻消除。从此,亚冬眠和适当补液成为救治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
初战告捷,更多问题接踵而至。为什么克山病发生在农村,特别是贫困户?为什么吃自产粮的农民得病,吃供应粮的工人无恙?为什么生育期的妇女和断奶后的儿童容易得?
于维汉发现,克山病不是妖魔鬼怪,而是贫困条件下长期单一饮食对人的“报复”。
1961年,他在德都县一个1500人的屯子进行改善膳食预防克山病的观察。自己掏腰包,给孩子们开小灶,在重病区挨家挨户送豆腐和豆浆。1964年,他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遍访全国的克山病病区,培训当地医生。他提出著名的“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学说”。1997年,他成为我国地方病研究领域第一位院士。直到2004年病倒前,80多岁高龄的他仍坚持到四川、云南等地考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