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于维汉(左二)到老乡家中进行膳食调查。新华社发
“与农民情泪相通,共产党员就要为百姓出力”
于维汉能如此躬身拯救乡里的病患,他是穷人家后代吧?
其实不然,1922年,于维汉出生在大连书香名门。究竟是什么能让他用一生的时间为穷人治病?
“他有一颗滚烫的心,见不得病人受煎熬,视他们为兄弟姐妹。”于夫人徐岸明说。
与农民情泪相通。这句话贯穿于维汉的一生,并倾注在每一次出诊上。
1966年农历正月十五,狂风大作。富裕县振兴村一个妇女发病。于维汉顶风冒雪,走了一整天才到。一路上渴了、饿了就抓口雪吃。打针,喂药,口对口地人工呼吸,两天三夜后终于把人抢救过来。家属借来2个鸡蛋给他充饥。他说留给病人。家属都急得跪下了。
一次他救活病人后坐马爬犁返回。快到驻地时,赶马人回头一看,没人,惊出一身冷汗,掉过头黑灯瞎火跑了好几里地,终于在雪窝里发现了他。原来,他太累睡着了被爬犁甩了出去,天寒地冻,差点丢了性命。
除了救命,他还关心穷人疾苦。1960年闹饥荒,村民刘心源吃不上饭,他把自己节省的60斤粮票都塞给人家。刘母去世,他掏出仅有的17元钱帮着办后事。
“出诊时,他与农民同吃冷饭、啃饼子;有次,村干部拿来一床‘跑腿子’(光棍)的被子,被头脏、臭,滑得蚊子都站不住,被窝里虱子成群。他想出了‘一级睡眠’:衣服全脱光,高高挂起,第二天早晨使劲拍打再穿。”哈医大二院心内科教授、多年跟随于维汉在一线攻克克山病的关振中说。
于维汉说:“百姓是天,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为百姓出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在与农民兄弟的交往中,在与克山病魔的抗争中,他实践着诺言,完成了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思想和情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