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中地区>河南>本网专稿
“移民标本”何照胜的53年搬迁路
2011-07-12 17:52:53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移民标本”何照胜的53年搬迁路
何照胜跟小孙子将搬迁的经历。(马涛摄)

“移民标本”何照胜的53年搬迁路

75岁高龄的何照胜全家福。

“醒过你的梦呀是新新的春,回过你的神呀是清清的晨……”6月27日凌晨5点,伴着开门红的歌曲,何照胜早已醒过了梦、回过了神,他知道,这次搬走就不会再回来了。

何照胜,75岁,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移民。为了南水北调,一生都在搬迁中。他,被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移民标本”:23岁远迁青海,后返流淅川;30岁再迁荆门,再返迁老家;如今,他又带着儿孙,搬到黄河以北太行山下的新乡辉县常村镇燕窝村。

“又要搬走了,心里咋想的?”搬迁前,副省长刘满仓专程看望了何照胜。

“走就走吧,国家的事儿,咱得支持。再说了,搬到哪儿不都还是淅川人,都是中国人呀。”何照胜曾诗意般栖息在丹江河畔,因修建丹江口水库,53年来他扶老携幼,辗转3省4地,用一生诠释了一个老移民对“南水北调”这个国家行动的支持和奉献。

梦魇青海:高原上的难民!

6月26日,沿江村搬迁前一天,闷热难耐。何照胜拄着双拐在小树林里乘凉,望着自己的3间红砖瓦房,老何想起了年轻时住过的地方。

水淹之前,老何一家原在淅川县下寺一块宽约5公里的绵长江滩上,400多人的小渔村向西便是汉江一级支流丹江。汉江虽短却有着与黄河相近的流量,汛期一来,江汉平原危情高悬,江城武汉也常常告急。

“那地方土地肥沃,但住着也是提心吊胆,家里常常被水淹。”老何坐在小树林的一块大石头上,翘首西望,那是原来的家乡。  他说,1958年,中央决定在丹江口修筑水库。当年12月26日,一道长堤在大跃进浪潮中迅速成功。湖北、河南共动迁移民38万人,其中淅川县20.5万人。中央和省里并无移民方案,只是要求地方“想办法、找出路”。最终,南阳地区领导想到了一个办法,把支援边疆交给了原本没有支边任务的淅川移民。  1958年11月,激情燃烧的岁月,库区三官殿、埠口、宋湾、滔河、老城等5区群众踊跃报名,23岁的何照胜也不落后,最终包括他和新婚妻子郭富勤在内的8008名青年被确定为支边移民,从1959年4月至5月分三批前往风雪茫茫的青海高原。

“爷爷,我爸说有几件你的老家具,问你还要不要?”9岁的小孙子何景涵蹦蹦跳跳跑到爷爷身边。

“不要了,都扔了吧,带那么多东西弄啥。”何照胜拍了一下小孙子的屁股。

这次搬迁,何照胜把一些旧的柜子、椅子都扔了,只带了几件新家具。他说,现在政策好,大家想带多少东西都行,当年去青海时,可是啥都不让带。

1959年4月,何照胜带着一床被子,跟乡亲们一道坐了五天五夜闷罐车,从许昌赶到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次年冬,他的爹娘跟1.43万支边青年家属一起随迁至此,带着镢头、锄和尽量多的菜籽、粮种。

太阳西下,何照胜拄着拐棍,说要去看看自己房子边的山坡地,那是他一镢头一镢头开垦出来的。地里的种的玉米只长了半尺高,早已枯死。何照胜立在地头,沉默了良久。他说,山坡地,地薄,再加上干旱,庄稼都死完了。青海的土地也不好,开垦非常艰难。风干雨少、高寒缺氧,每天要开挖7分荒地或拾回80斤柴火任务,生活极度困难,疾病流行却无钱医治……短短的一年中,竟有数千名移民抛尸高原!

“回家,回家!”一路呼喊,一路乞讨,跌跌撞撞朝着丹江的方向,甚至倒下也是这个方向。南阳史志记载,此次远迁青海运动中,2.23万淅川移民至少死掉5400人。  由于水库质量等问题丹江口工程歇工。何照胜带着妻儿老小回到何家庄,被乡亲们推举为队长,丹江边上生机再起,但他已成一个姑娘的父亲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中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底前要确保完成400万套
两岸青年交流步入“火红之夏”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