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芹告诉记者,全县今年小麦良种补贴实施面积达120万亩,统一供应了12个品种,其中周麦22、众麦1号、矮抗58等主导品种的播种面积合计占85%,剩下的是小品种。
“小品种每年都有,之所以供应这么多品种,主要是为今后的品种更新换代做准备。”李秀芹说。
然而河南省财政厅和农业厅2007年发布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实施小麦良种补贴的地区要严把补贴品种数量,选择品种不宜太多太杂,“每个项目县,可以从省里推荐的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主导品种中选出3至5个品种,根据本地需要,可再确定1个品种,每个项目县品种数量不得超过6个”。
虞城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种业公司经理表示,国家推行小麦良种补贴的初衷在于优化品种结构、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但虞城县实施良种补贴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说明这一惠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跑偏”现象。
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河南农资维权人士李鑫指出,当前一些地方在实施小麦良种补贴的过程中,一般是由农业部门主导招投标工作,由于受利益驱动,往往“跟车”搭售表现不好的品种,有些甚至是来路不明、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品种,既伤害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也给农业生产埋下隐患。
“相关部门真正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品种审定的门槛,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只要从源头上把住了小麦良种的关,就不愁农民买不到好种子。”李鑫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