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城市畅通的新路径
——贵阳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的思考
年终岁末,贵阳市民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12月中旬,初步形成的《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实施方案》公布。根据《方案》,贵阳将力争用五年时间,初步构建形成市民满意、出行便利、低碳绿色的现代交通体系。
未来几年,贵阳将完成建设1.5环、优化提升“三环十六射”、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的目标,并将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到40%。在市民逐步告别出行难的同时,地处群山之中的贵阳,也将实现城市形象的极大提升。
把脉交通拥堵 找准关键性问题
贵阳,迈向立体交通新时代迫在眉睫。
作为贵州省会和唯一特大城市,贵阳行政面积达8000多平方公里,一环路内的城区面积约占1%,却容纳了10%以上的常住人口,集合了绝大部分的经济、文化、娱乐等功能。
近年来,贵阳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实施畅通工程,建成“三环十六射”,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中心城区拥堵仍是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而且随着城区人口数、车辆保有量的逐年增加,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
从现有城市环线来看,贵阳一环内的面积只有10平方公里,而一环与二环之间却有110多平方公里,这直接造成一环与二环之间距离太远,联络性干道少,缺乏有效连接,二环路的快速集散功能有待提升。
“只要路边有一人占道摆摊设点,很快就能堵住一个路口,5分钟不到,就影响到周边很多个路口,不及时疏导,很可能造成全城交通瘫痪。”对于贵阳中心城区的拥堵,开了五年出租车的王永新这样形容。去年,一场暴雨导致贵阳全城拥堵,一直堵到凌晨1点多,让王永新记忆深刻。
而从老城区路网结构来看,其次干道、支路密度低,“断头路”多、微循环不畅,次干道、支路利用程度低。
对此,家住富水路的市民李学凯感同身受。“我每天早上8点钟就必须出门,不然到观山湖区上班就会迟到。”李学凯说,关键是可选择出行的支路少,就算走二环路,也需要经过中山东路、省医路段或万东桥地段,虽然不到两公里,但需要20分钟才能通过,如果遇上下雨天,时间就更长了。
提升城市功能 构筑立体化交通
如何破解出行难题?如何让全体市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贵阳现代化交通虽然起步较晚,但意愿强烈、步履坚定。
为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贵阳拟于2014年1月启动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预计总投资800亿元,构筑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市规划局市政交通处处长胡欣介绍,投资的800亿元中,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占据近一半,另外400亿元将用于优化发展路面公共交通、建设1.5环快速路、打通10余处“断头路”促进微循环、优化提升交通管理水平、疏解老城区功能与人口密度等方面。
按照初步规划方案,1.5环快速路包括已建的东二环,将改建的朝阳洞路西段、贵黄路,新建的黔春大道、南垭路和朝阳洞路东段,全长29公里,规划红线宽度40米,全线双向六车道,全程不设置红绿灯,采用互通式立交与周边路网互联互通。
为提高老城区道路系统的整体承载力,贵阳将打通“断头路”,构建老城区的微循环道路网络,加强交通疏解。目前,规划部门梳理出老城区共有70多处“断头路”,有17处路段被纳入畅通工程二期。
在公共交通方面,贵阳将逐步迁出老城区内的公交停保场,在一环之外新建;推进区域性公交总站、小区公交首末站、公交港湾停靠站等建设,加强区域换乘,增强公交衔接,实现无缝换乘。同时,贵阳正在积极研究引进最新一代城市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可行性。
“在畅通工程二期的实施区域范围内,将不再规划建设住房及写字楼,而采取‘疏老城、建新城’的措施,将拆迁的居民回迁至观山湖区等地,降低老城区的人口密度,缓解老城区道路拥堵现状。”胡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