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在于得人;发展之要,在于用人。去年9月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领导班子。在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处于攻坚克难、重点突破,完善机制、全面深化的关键阶段,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开展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项目试点,以重点项目突破带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整体推进,积极探索选好发展型干部、配强发展型班子的新举措。
省市县三级联动精心组织试点
省委《关于贯彻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印发后,省委组织部在制定落实具体《任务分工方案》的基础上,下发《关于开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选择"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等10个重点突破项目,分别在9个市(州、地)、20个县(市、区、特区)进行试点。
省委组织部和各试点单位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加强对试点工作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强化督促检查,确保试点工作有序可控、务实有效,坚持把重点项目试点与"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相结合,抓住试点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创新,稳妥有序推进。积极宣传改革实践的新探索新进展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今年3月至4月,省委组织部由部务会成员带队,对全省试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5月,召开全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试点经验,对深化试点工作进行部署。
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选优配强发展型干部
改革试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干部选拔公开性和竞争性,选优配强发展型干部,树立推动发展的用人导向。
提名是干部选任的第一道关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选人用人的方向和结果。在"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项目试点中,各试点单位在规范干部提名的主体、方式、程序、范围、责任等方面进行探索,总结出全委会推荐提名、党委(党组)推荐提名、组织部门提名、个人推荐提名、干部自荐提名、群众举荐提名、公开提名、竞争性选拔提名、差额推荐提名等多种方式,由过去"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转变。安顺市拿出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等3个职位进行公开提名竞职遴选。毕节地区对县市党政(地直部门)正职和副职人选采取"多人提、部门评"的方式进行初始提名。
通过差额选拔干部,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利于选出更适合岗位需求的干部。在"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项目试点中,贵阳市通过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方式选拔了市科技局等部门的5名正县级领导干部,提拔了4名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到市直部门担任副县级领导干部。安顺市在113个市管干部职位的推荐中,按1︰2以上比例开展差额选拔任用。毕节市探索运用"多轮推荐、差额选拔"方式选拔干部。
公推直选是推进党内民主尤其是基层党内民主的重要探索。在"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范围"项目试点中,各试点单位以村(居)党组织换届为契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黔南州探索了"7521"公推直选工作模式,瓮安县97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通过公推直选方式产生。沿河自治县村级党组织换届中有22个村级党组织书记通过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开展了乡镇党委副书记公推直选试点。
在"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项目试点中,省委组织部和各市(州、地)党委组织部建立了组织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向媒体发布有关情况。坚持任前公示、考察预告,普遍实行了干部任前媒体公示、考察对象公示等制度。黔东南州制定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办法,邀请州级"两代表一委员"作为考察组成员参与到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的组织考察环节。册亨县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等进行公开。关岭自治县等地从内容、方式、程序上对干部工作信息公开进行了规范。
科学考核评价促进干部优进绌退
考核评价是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基础环节,是干部从政行为的"指挥棒"。在"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项目试点中,各试点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一个意见、三个办法"和省委《实施意见》,探索实行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办法,切实考出优劣、考出位次、考出压力、考出动力。贵阳市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任务,根据区(市、县)不同功能定位,以及市直部门窗口单位和非窗口单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差异化实绩考核。开展"辛苦指数"测评,采取"上评下"、"下评上"、"主官评成员"等方式,进行多维度测评。对考核为"基本称职"的5名县级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对2名工作不在状态、不宜担任现职的县级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对1名考核为不称职的县级领导干部给予免职处理。毕节地区实施"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机制,配套建立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动态跟踪考核办法、"五W"工作法、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实绩报告及应用制度、工作预警制度等制度。
在"探索完善干部德的考察办法"项目试点中,各试点单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细化考察内容,拓宽考察途径,创新考察办法。黔西南州制定实施相关文件,将察德与察学、能、勤、绩、廉相结合,以确定合理范围"测"德,以社会风评情况"观"德,以关键时刻表现"考"德,以干部成长轨迹"析"德,以重大问题影响"问"德。安顺市2010年对146名新提拔市管干部进行了德的测评。都匀市将德的考察范围扩大到考察对象的同事、同学朋友、服务对象,以及上级机关领导、下级部门同志和父母配偶、街坊邻居等。
强化干部管理监督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举措。各试点单位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加强经常性教育和日常管理,加大治庸治懒治贪力度,严格公正使用干部,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在"建立健全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办法"项目试点中,试点单位认真总结借鉴"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经验,对关键岗位干部的范围、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规范。铜仁地区建立乡镇党委书记管理办法,开展了10名乡镇党委书记跨县交流任职工作。黔东南州开展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集中调研,提出6个方面24项具体要求。在"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制度"项目试点中,试点单位在干部不适宜担任现职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调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干部既要勤政,又要廉政。在"探索建立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制度"项目试点中,试点单位从报告的内容、方式、途径和报告事项的核实、公开范围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新办法。遵义市建立并推广财产报告制度、廉政报告制度和廉政报告责任追究制度,让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福泉市确定了干部廉政报告6个流程。黔西南州、开阳县等地也对报告内容、方式等进行了规范。
完善激励保障制度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完善干部激励保障制度是关心爱护干部的具体举措,需做到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精神上激励、生活上关心,让干部放心干事,放手创业。
在"完善干部激励保障制度"项目试点中,试点单位以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县乡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为重点,从物质、精神和政治激励上进行了探索。铜仁地区建立了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村干部激励机制和关怀辅助机制等制度。余庆县探索建立乡镇党政正职岗位绩效津贴制度,探索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绩效津贴制度。威宁自治县完善了乡镇领导干部岗位津贴制度和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制度。从优秀村干部中公开选拔了1名副科级干部,在35个乡镇机关开展"五个一"舒心工程建设,对评选出的"十佳村党支部书记"每人奖励10000元,10名"优秀村干部"每人奖励5000元。
来源:贵州日报(沈祖炎)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