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北京东北部上空出现月偏食。月偏食分三个阶段:初亏、食甚和复圆,这是月亮在恢复“正常”模样前。
北京天文馆工作人员指导天文爱好者拍摄月偏食。
昨天(21日)的大雾为预报中的月偏食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过傍晚时分月亮终于在北京露脸,天文爱好者们聚在颐和园、天文馆和景山等地,用各种方式追逐月亮的身影。
昨天16时30分,北京天文馆工作人员带着一批天文爱好者来到颐和园,他们在西堤豳风桥附近架起三脚架,一字排开苦苦守候月亮。因为有雾,刚开始无法看到月亮。约1小时后,月亮在东北部的低空中露脸,一条细细的月牙儿从地球的阴影中探出头来,透出淡淡的泛着黄晕的光芒。
天文专家寇文介绍:月亮看上去应该是白色,但因为有雾,空气有杂质,月光经过折射和散射后,看上去颜色偏黄。从月牙儿状到半圆再到复圆,月偏食持续行进。18时02分,月亮终于完全挣脱了地球的阴影,露出圆圆的银盘,月偏食宣告结束。
与此同时,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正在景山公园最高处用新浪微博直播月偏食。从16时38分一直到18时04分,他一共发了9条微博,既有天象预报,又有实拍照片,还有口语化的解说,详细记录了月偏食的整个过程。(实习记者任敏 记者 戴冰摄)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