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主任乐正日前表示, 2012年是深圳改革的攻坚年,计划推出6大重点,22个改革项目,加大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乐正说,与过去相比,当前改革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改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更加强调配套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他强调,面对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激情一直在持续燃烧。
据悉,今年深圳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深化社会组织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和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启动新一轮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提高户籍人口比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据乐正介绍,为确保改革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将继续完善一些已经启动的改革。继续推进和深化住房保障制度、创新政府行政审批方式、收入分配体制等各项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同时,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格局,围绕中心工作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推进一些改革。如法检系统人员分类管理、政府工程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等,让改革服务发展,促进发展。
乐正说,在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深圳每年制定年度改革计划,提出“当年起好步,每年有进展,三年大突破”的目标,寻求重点突破,围绕制约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2009年深圳安排了9项重点改革,2010年安排了27项重点改革,2011年安排了32项改革任务。
他说,近年来,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进展顺利,改革的系统配套性、先行示范性、科学实效性不断增强,改革成效明显。重点改革内容包括:大部门制改革、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部门数量精干的大部门制;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开展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试点;创新基层管理体制,以光明、坪山新区为试点,推进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今年又设立龙华、大鹏新区;围绕法规政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六方面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启动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综合管理运用;在社会领域,实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委托,使深圳成为全国37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在文化体制创新方面,出台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深圳再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
他说,近年来,随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不断取得突破,综合配套改革各项工作逐步向纵深推进,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经济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特区一体化进展顺利,民生事业快速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来源: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记者 陈虹)编辑:张少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