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姓在家门口就医已经不是梦
目前已有10个区启动家庭医生服务试点,通过救助、医保、慈善等政策联动,让无保障困难群体敢去看病、看得起病
“今天的血压有点高了,是不是没有按时吃药?”医生邱宏亮边给沈阿婆做检查边细心地询问着细节。
87岁的沈阿婆是上海徐汇区桂林西街长兴坊的一位老街坊。邱宏亮是在该社区里服务的一名家庭医生。在有着多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徐汇区,家庭医生却正做着“三甲医院干不了,但老百姓需要的事”。
2011年4月,上海启动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确定了长宁、徐汇、浦东、闵行等10个试点区。该试点启动一周后,徐汇区选择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健、斜土、徐家汇、枫林、虹梅)先行试点“全人群家庭医生制”,探索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目前每个社区的居民签约率都已达到50%,覆盖了近6万户家庭。
据上海市副市长、市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沈晓明介绍,作为全国最后一个推出医改方案的省份,上海设定了更高的目标。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体居民。其中,从2011年2月1日起,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比国家要求提早了近一年;基层医疗机构配备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上海增补的381种基本药物,种类为全国之最;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达到70%,而目前国内平均水平只有50%。
把“家庭医生”送到家庭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
上海在10个区启动的家庭医生服务试点,共有7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5个村卫生室参加试点;参加试点的全科医生897名,其中全科主治医生633名,占70.57%,郊区另有473名乡村医生参与试点。
“居民们爱上大医院,好像对医疗质量很看重,可矛盾的是,他们对医嘱的遵从率不高,看了病配了药,药吃吃停停,有的还自说自话停药,结果毛病迁延不愈,甚至日益严重,增加了医疗成本。”邱宏亮说,家庭医生定期上门督促和指导,是保证疗效的好办法。
“把家庭医生还给家庭。”徐汇区探索的“全人群家庭医生制”,就是尽量增加医生到居民家庭服务的时间,切实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
那么,如何保证家庭医生服务家庭的时间?徐汇区着手重新配置人力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变医务人员分在各个科室的做法,逐步以家庭医生为中心,组成“后台”支撑团队。比如在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每个家庭医生配的支撑团队中,包括了病房、门诊的医护人员,公共卫生人员,街道助老员等,而且有一名家庭医生与之互为AB角。在斜土社区卫生中心,家庭医生公布手机号码后,居民咨询电话不断。为确保家庭医生上门出诊的质量,中心设立了家庭医生工作热线、微博,帮忙回复一些常识性的咨询等。目前,斜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户数达到了1.1万户。
与之配套,医生业绩考核方式也发生改变。据斜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克明介绍,《家庭医生制绩效考核试行办法》将“慢性病管理率≥95%”、“慢性病有效控制率≥80%”等被列为硬指标。吴克明解释,家庭医生把健康管理做好了,百姓健康状况好转,社区医院的门诊量就会下降。因此,沿用此前的以服务人次作为考核指标,已经不合适。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以“慢性病管理率”为代表的居民健康水平指标体系,比如,考核某位家庭医生所服务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控制率等。
据了解,徐汇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考核标准已几经改变。上世纪90年代,以盈利能力为主要指标,2007年经过“收支两条线”改革,剥离了盈利要求,改以“服务数量”为指标,如门诊人次、住院人次等。现在,居民健康水平已取而代之成为新的考核指标。
“现在,见到邱医生的机会越来越多了。”自从上海启动家庭医生服务试点后,居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推“四医联动”统筹救助保障基本医疗资源共享
过完兔年新春首个长假,长宁区仙霞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十分繁忙。正在内科候诊的糖尿病患者、低保居民苗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一挨到药用完就发愁,因为看不起病而不敢看病,自从有了“四医联动”优惠政策,看得起病、也敢看病了,春节过得轻松了许多。
苗先生说的“四医联动”,就是长宁区通过统筹民政、医保、卫生、慈善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政策资源,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四医联动”的医疗救助保障模式。通过救助、医保、慈善等政策联动衔接,让无保障困难群体敢看病、看得起病。自去年在仙霞街道试点以来,该项政策收到了良好成效,1064名生活困难人员办理了“四医联动”,保障对象医保均次费用较其他医保病人平均下降17.67%。
这项创新模式打破了过去保障政策各自为政的局面。据介绍,无保障人员可以通过“四医联动”参加医保,由医疗保险支付个人自负部分的救助资金承担了大头,再由民政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支付相应比例的自负费用。对于困难人员全年实际自负的医疗费高于一定金额的,还可引入慈善资金,通过个案帮扶进一步予以保障。如一位无业保障老人患骨质疏松症和帕金森病,在街道救助纳保并享受“四医联动”后,每月医疗费从600多元降到了60多元。有关调查显示,96%的困难人员认为,“四医联动”医疗救助保障让其看病不再有后顾之忧。
这项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救助政策局限,放宽了救助内容、人群和标准,涵盖了该区民政特殊救济对象、低保人员、低保残疾和大重病人非本区户籍配偶、低收入大重病人、65周岁以上无业老人和因病致贫人员等6类困难群体;不分疾病类型和就医形式,对各种疾病的门急诊、家庭病床、急诊留院观察、住院治疗等一揽子实施保障;在就医结算时,保障对象除享受医保外,医保支付范围由个人自负部分,享受90%(区属二级医院就医)或9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保障,个人自负部分降到了10%~5%。从而实现救助覆盖面扩大,救助水平提高。
新模式还变事后救助为事前、事中救助。困难人员只需手持“四医联动”医疗救助保障专用卡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产生的医疗费用个人自负部分,救助资金承担部分由医疗机构垫付,事后跟民政部门结算。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因垫不起医药费而小病不医拖成大病、慢性病的现象。
促“区域联合”梯度就医引导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上海还探索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推进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梯度就医。据上海市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介绍,联合体内各级医院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使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不到大医院聚集,而是下沉到社区,有效缓解看病难、降低百姓看病成本。在医联体内,上海借鉴了江苏镇江的经验,推行总额预付制,总额预算指标由集团医院统一掌控使用,赋予医疗集团总控指标内部调控的职能,以此促进集团内“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利益机制的形成。
据了解,上海卫生系统已经在2011年1月、4月,分别启动了瑞金-卢湾、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试点。翁铁慧说,通过试点探索,上海将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市推广。今后,对医疗资源进行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将成为上海新一轮医疗改革的重点工作。
上海还通过科学设置补偿比例,拉开补偿比例梯度,尤其是与三级医院的梯度,向基层倾斜,在居民中力推梯度就医。据上海医改方案,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和三级医院门诊补偿比例分别为80%、70%、60%和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和三级医院住院补偿比例为80%、70%和50%。
此外,上海市新农合实行定点就诊制度,各区县从合理就医的角度出发,分别选择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作为本区域参合农民的定点就诊医院。目前,全市参合农民80%以上选择在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记者黄天香 钱邦英
点评:上海市在医改工作中,通过转换思路,挖掘医疗资源,强化服务能力,使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就近诊治的做法,既体现了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初衷,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上海医改的成功实践说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便能提高,对患者来说,就可以花较少的钱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正是新一轮医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一轩)
来源:新华时政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