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军搅浑网络舆论 舆情研判更需“火眼金睛”

2012-02-21 16:07:59 来源:新华舆情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四、网络水军对舆情监测分析的挑战

(一)网络民意≠现实民意

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互联网在中国的出现,不仅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舆论生态的变革。网络改变了传统主流媒体控制与垄断公共舆论的局面,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公开、便捷、互动、低成本又有一定自我保护的公共表达空间,使之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作为现实民意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民意对于推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完善政府公共管理、促进民主政治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有了网民水军的深度介入,作为消费者的网民在商业领域被冒充,作为公民的网民则在政治领域被冒充。看似反映“民意”的网络舆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尽管某些议题和舆论煞有人气,但实际上其所强调的东西不一定正确,所谓的网络民意不完全等同于民意。

(二)网络舆情监测要迎难而上

网络舆情监测以监测社会民生舆论为主,舆情信息是社会动态的直观反映,是社情民意的交汇聚集,是热点问题的分析把握,是独特的社会政治资源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对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数据显示,许多突然爆发的舆情事件中,50%的网络发帖都出自于网络公关,可见网络水军通过炮制虚假民意,混淆了视听,已经对政府基于网络舆情的科学决策形成了极大的干扰,也为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增加了难度,带了更多的挑战。因此,要保证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工作具有较高质量、较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意义,针对网络水军带来的挑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熟悉网络水军的活动规律和特点,提高识别能力。虽然水军大都是穿着马甲、分散各地的网民,不易识别。但是,作为一种网络传播现象,网络水军也有着一些共同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如词语或褒或贬,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不讲真话,看到不同意见开骂;黑白颠倒、污蔑陷害故意引起纷争;看似人多,一个人骂N多个马甲来捧场,其实IP地址一个样;不同的人使用网络公关公司统一发放的“马甲”,结果同一个ID却很多个IP;一个热点话题违背自然的传播规律,长时间持续维持,或在三到五天后,无特殊的原因,传播的高峰又再次出现;等等。因此,可以通过查找各大论坛是否同时有相同的主题帖、查找内容里带有商业字眼、检查该发帖ID的其他内容是否为商业行为、检查回帖以及使用Google Trencls、百度指数等工具来帮助判断和甄别水军。具有上述特点的传播活动虽不必然是网络水军所为,但认识和把握好这些特点有利于将自生的与人为的信息传播做出区分,做好舆情监测研判工作。

二是网络舆情信息收集要做到来源权威化和多元化的兼顾。由于目前不少网站热点排名往往依据的就是点击量、转发量,这就为多家公关公司制造了营销机会。因此,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不能仅仅依靠网络排行决定网络舆情重要程度和优先度。相对而言,传统媒体尤其是权威媒体在议题的报道上更为客观、理性,在关注各大网站上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的同时,要注重舆情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尤其是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民间学术论坛的“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虽然网络民意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大量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因此为了更好地挤掉“水分”,提升信息的“含金量”,在通过网络汇集民意的同时,还要通过传统的调查手段获取线下的民意,做到权威化和多元化的兼顾。

三是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研判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网络水军活动的背后是雇主“利益”的驱动。但这种利益往往只是社会某些个人、群体,而不一定是普通公众的利益。因此舆情信息工作要充分利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服务基层的工作平台,以社会责任感和民本意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把握好群众切实的需求和领导的决策需求。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研判首先要注意把握热点舆情的性质,分清它所代表的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的意见和观点。其次,要把握热点舆情的全貌,采用横向综合的方法,把多个方面反映出的情况综合起来。然后,要分析网上热点与社会舆情的互动情况,分析网上舆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的影响。

四是重视日常积累,努力成为某些领域的研究专家。能否辨清“网络水军”对议题的操弄,极大考验着舆情分析师的业务水准。舆情分析师在掌握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之外,还应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了解行业现状,这样才能更好地抽丝剥茧般寻求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相关信息传播渠道、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向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公众思想行为的影响。在信息经过分类汇总后,才能做出具有较高水平的研判结论,及时提供应对建议。

可以说,“网络水军”出现及其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泛滥,对互联网上行为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水军的出现也考验着中国网络舆论的成熟度,增强了网络舆情工作的难度,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水军定还有更多的搅局手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样,网络舆情工作只有练就好一双“慧眼”,才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来源:新华舆情 编辑:邓京荆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水军 舆情信息 网络舆情 火眼金睛 媒介素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走进神秘的尼泊尔!

持"康熙大帝"身份证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