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军搅浑网络舆论 舆情研判更需“火眼金睛”

2012-02-21 16:07:59 来源:新华舆情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水军搅浑网络舆论 舆情研判更需“火眼金睛”

资料图片

三、应对水军搅局需多方合力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游走在道德、法律边缘的网络水军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网络生态。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对“网络水军”进行治理的呼声也就日益高涨。有关专家分析,按照现行法律,其实可以依据《广告法》、《侵权责任法》的有关条文给“水军”定罪。但是目前,由于相关法律还比较薄弱、对非法网络公关界定不清、证据难以收集,提高了监管及打击的难度,对非法网络公关治理成效也就不太理想。

其实,公共领域被商业操作屡屡侵犯,不仅在于网络水军的兴风作浪,也与政府、企业对网络舆情的不当应对和作为受众的普通网民密切相关。所以,在法律治理和网络公关公司的自律之外,要想有效应对舆情危局,“澄清”网络水军所搅乱的一潭浑水,需多方合力。

(一)政府:提高媒体执政能力,畅达民意表达机制

网络时代,善于倾听网络民意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政府如果无视网络民意存在,就会闭目塞听;如果过于相信网络民意,则可能会偏听偏信,在舆论压力下仓促应对而出错。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总监段赛民认为,地方政府在回应舆论压力时要避免犯两种错误,不要成为装聋作哑的鸵鸟,也不能做叽叽喳喳的麻雀。大量公共危机管理事件处理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谣言止于公开,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及时公开,权威公布。其次,对于网络舆情,要理性面对、积极引导、主动交流、诚挚以待。但是,由于不少政府出于懒政思维,在应对危机时习惯于对信息“封、堵、删”,让公众不知所措,在信息饥渴时,也只有“饮鸩止渴”,结果谣言消息满天飞,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形象。

当然,时下网络之所以成为舆论集散地,折射出日常民意表达的困境。再加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比较集中,就给了“网络水军”打着“反腐”、“揭黑”、“仇富”、“爱国”等旗帜,搅局网络的可能。可见,如果一种健康的民意表达机制能真正建立起来,社会矛盾能够得到及时的关注,网络水军活动的空间就会大大缩小。

(二)企业:强化内功把好质量关,重视公众利益

从网络水军对企业的攻击来看,其往往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安全、财务安全的信任危机,将各种热门话题和网民的焦虑相结合,制造热点。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对企业而言,要减少舆论危机,首先需要练好内功,以负责的态度把好质量关。其次,网络水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与不少企业危机爆发后,应对危机的不当态度密切相关。在危机爆发后,有的企业回应态度蛮横,矢口否认问题,无视已造成的公众损失,引发不满情绪;有的诚恳致歉,却没有提出任何措施,歉意止于口头;有的绑架“公众利益”,实为公司利益;有的延迟回应或保持沉默,无视公众质疑。不论是上述的粗暴式应对或沉默式应对,还是陷入屡次犯错,屡次不改的怪圈,企业应对不当的背后反映出对公众利益的漠视。只有真诚地、切实地、及时地解决问题,才能釜底抽薪,才能彻底平息民众的不满和情绪的宣泄。

(三)公众:培育网络媒介素养,提高舆论思辨力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资源的能力,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对传播内容的批评能力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增强网民的选择能力、理解力以及思辨力,使之不轻易成为被信息魔弹一击就倒的靶子,被舆论左右思想的“沙发土豆”。因此,早在世纪之初,不少媒体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就呼吁,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基本教育体制之中,但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素质教育主要集中于对青少年浏览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失范行为以及上网成瘾的“网络依赖症”等不良现象的关注,更深层次的能力培养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水军 舆情信息 网络舆情 火眼金睛 媒介素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走进神秘的尼泊尔!

持"康熙大帝"身份证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