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惠民让生活更有滋味
9月27日,接近8时30分,“到了,上课时间还早,赶紧练!老师一会要检查呢! ”
9时,每次两个小时的手风琴培训课考试了。“很辛苦,但得好好学!”
13时,到社区学书法。
16时,回家做饭。
对于沈阳市沈河区凯旋社区居民郝国平来说,这是很平常的一天,又是很忙碌的一天,更是很充实的一天。
“特别是近两年,成天过得比上班还忙。 ”打开话匣子,郝国平说,“要不是有市里搞的 ‘艺术惠民’工程,日子哪能这么充实!哪能这么有滋有味! ”
郝国平所说的“艺术惠民”工程,是指沈阳市自去年4月起开展的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即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以艺术院校为培训平台,以艺术院团为演出主体,沈阳市开展面向大众的专业艺术培训和覆盖城乡的艺术服务活动,让“天价”的艺术培训回归公益,让高雅的艺术贴近百姓,开辟文化共享的新途径。
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让郝国平切切实实尝到了甜头。 “具体来说,就是圆了我几十年的手风琴之梦。”她说。
沈阳市委宣传部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累计受益群众已达521万人次,其中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受众189万人次。
□记者/侯永锋
以惠民为坐标
近来,一股“新东北风”吹遍全国,引起各方瞩目,其动力之源则是我省强力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
此番改革势如破竹,好评如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以惠民为出发点。
文化改革要让群众得实惠。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让群众坐在家中便知世界变化;460个综合文化站、近9000个文化活动室、1万多个农家书屋,为广大群众送去了急需的知识,提供了活动场所;村村通有线电视、电影下乡、网吧连锁经营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真正为群众帮了忙、解了急。
把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你说,这样的文化改革,群众怎能不拍手叫好。
文化改革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再好的蓝图,离开群众的参与,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辽宁日报》进报亭进家庭,辽宁电台、电视台、教育电视台的三台合一以及经营性出版社、新华书店、电影制作发行改革等诸多难啃的硬骨头,不仅涉及面广、牵扯人员多,而且都没有可资借鉴的先例。改革期间,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出点子,想对策,其间,许多人识大体,顾大局,不计个人得失,使得改革顺利推进。
文化改革要贴近群众生活。群众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大到改革的顶层设计,小到组织一个主题活动,排演一部新戏,都要贴近群众生活。
近年来,无论是受到中央领导表扬的话剧《郭明义》,感动亿万观众的电视剧《中国地》,还是引来无数群众参与的辽宁首届群众文化节、红诗红歌·唱响辽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与群众心贴心。
要与群众心贴心,就要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并俯身向群众学习。如此,推出的作品才能引起群众的共鸣,组织的活动,就能一呼百应,应者如云。
沿着这样的轨道行驶,建设文化强省,也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