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治理结构缺失 重股东不重基民
持有人利益至上还是股东利益为大?短期超额回报还是长期稳定收益?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还是投资者的理财工具?为什么“老鼠仓”、内幕交易等案件频频爆发?虽然,国内基金公司数量已经由“老十家”增至67家,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最高时超过3万亿。但是,基金公司的治理缺失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块心病。
“在目前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环境下,基金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基金业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改革,基金业代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应依附于资本市场的卖方,他是独立的买方力量。应该行使自己手中的定价权、投票权,促使上市公司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才是整个行业的使命,也是行业存在的理由”。在一次研讨会的发言中,作为监管者的洪磊态度依旧明确。
建信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江先周认为,在公募基金行业当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公司的股东结构。股东在基金公司的发展当中作用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股东,可能会对公司有不同的期望。基金公司的股东应该是对公司发展有长远战略的期望和要求,特别是股东能够更多尊重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最高追求。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表示,为使基金业与股市形成良好互动,应倡议优质投资文化。他认为,严格监管,从长期来看,能够保证投资者的基本利益,控制基金业整体风险,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随着基金所承担的责任增大,监管应更加严格。(记者韦夏怡)
“伤不起”的投基 基民“用脚投票”
“4年了,没什么指望了”基金投资者王先生这样感叹。他告诉记者,“我2007年开始投资基金,申购的第一只基金就是银行客户经理推荐的南方全球精选。当时经理吹得特别好,我又没有经验,所以相信了她的说法。”可是4年过去了,净值缩水四成,如今的南方全球精选已成为“六毛钱”的基金。“和我同时申购的另外一位同事觉得再在里面根本没有希望,前阵子亏25%‘割肉’赎回了。”
去年8月底,陆女士申购了十万元的农银大盘蓝筹,可是一年过去了,净值缩水超过10%,账户里却少了一万多。“本来是来农行存定期的,农行的工作人员说买基金比存定期强,被骗了”她不满地表示,“我们这种小本金的投资,主要图的就是保值。我们又没有专业投资的水平,相信了他们不负责任的推荐,卖给我们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卖完就了事了。”
这十年间,“受伤”的基民远不止王先生和陆女士,还有相当一批投资者涌入了基金定投的行列。“定投30年,人人都是百万富翁”、“利用基金复利,帮孩子平稳度过人生每一步”……诸如此类的宣传语在基金定投宣传中随处可见。而实际上,自去年以来市场持续下跌,基金定投账户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相当一部分人开始选择“断供”。近日有消息称,基金定投实际“断供”的情况十分严重,一些产品收益较差的基金公司,定投“断供率”近三个月来不断上升,“弃户率”在60%以上的产品也屡见不鲜。“在做投资者教育时,我们都会跟客户讲明,定投是一项长期投资,3年、5年无法看出效果,但很多投资者还是忍受不了连续一年以上的亏损。”一位合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测算显示,如果投资者从2009年初开始选择偏股型基金每月定投,截至今年6月1日,其间沪指上涨了600点,却有超过三成基金定投出现亏损。而进入5月,256只偏股型基金中,有近一半陆续进入到收益归零区域,也就是说,经过1年半的定投后颗粒无收。近期,随着股市深跌这部分账户大多面临账面亏损。
一项来自证券业协会的“2010年第三季度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基本情况”调查显示,从账户结构看,基金个人投资者账户数占比为99 .87%,基金个人投资者有效账户数占比为99 .95%。而从投资额度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如陆女士般的10万元以下投资者。截至2010年9月30日,持有基金资产净值在10万元以下的基金投资者约占97.02%。
从投资者的年龄段来看,截至去年9月30日基金个人投资者账户数占比最大的为40-50岁的投资者,占个人投资者总账户的31.62%,其次是30- 40岁 的 投 资 者 , 占 个 人 投 资 者 总 账 户的28.84%。而持有基金资产净值最多的个人投资者年龄为40-50岁,占个人持有基金资产总净值的34.51%,其次是30-40岁的投资者,占个人持有基金资产总净值的23.26%。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上投资者每户平均持有基金净值最高。统计显示,每户平均持有基金净值最高的投资者为60岁以上的投资人群,其每户平均基金资产净值为2.74万元,且年龄越大,每户平均持有基金资产净值越多。各年龄段每户平均基金资产净值较上季度末均小幅增加。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