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
一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最早开始于1981年,经铁矿石供应商和消费商谈判协商后,双方确定一个财政年度的铁矿石价格。直到2010年4月年度长协价格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以现货市场为基准的季度定价机制。2011年铁矿石谈判则彻底被叫停,中国不得不卷入一场持久的铁矿石话语权之争。
2003年11月,受商务部委托,宝钢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参与铁矿石谈判。连续三年跟在日本、德国后面接受了首发价(涨幅分别为18.6%、71.5%、19%)之后,2007年宝钢终于拿到了涨幅9.5%的谈判结果。接下来,2008年粉矿79.88%、块矿96.5%的涨幅,让国内企业颇有怨言。
2009年铁矿石的谈判权,转移到了被认为能更多代表行业利益的中钢协手中,中钢协试图将价格拉回2007年水平,即下降40%。8月13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公开表示,进口铁矿是企业行为,要本着政企分开的原则不直接干预,由企业和行业协会与铁矿石的供应商按照公平的原则进行谈判。“我们推举一家对外,由中国的宝钢代表中国钢铁界和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去谈价格,我看这是合情合理的。”代表中国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谈判的权利实质上又一次转到了宝钢的手上。就在不久后,中钢协就与澳大利亚FMG公司签订了为期半年的长期协议价,其中粉矿下降35.02%;块矿下降50.42%。但不幸的是,这个被称为“中国价格”的协议价,由于中国方面无法在约定的期限内提供融资,于40多天后失效。
年份
|
达成协议时间
|
谈判双方
|
铁矿石涨幅
|
购买方
|
供应方
|
粉矿
|
块矿
|
2009年
|
2009年8月
|
中钢协
|
FMG
|
-35.02%
|
-50.42%
|
2009年
|
2009年5月
|
日新铁
|
力拓
|
-33%
|
-44%
|
2008年
|
2008年01月
|
宝钢
|
力拓
|
79.88%
|
96.5%
|
2007年03月
|
日本日新铁
韩国浦项
|
巴西淡水河谷
|
65%
|
71%
|
2007年
|
2006年12月
|
宝钢
|
淡水河谷
|
9.5%
|
9.5%
|
2006年
|
2006年6月
|
宝钢
|
必和必拓
|
19%
|
19%
|
2005年
|
2005年2月
|
日本日新铁
|
力拓
|
71.5%
|
71.5%
|
回顾中国铁矿石谈判的历史,基本上以中方“力不从心”的失败告终。虽然2010年度中方与三大矿商谈判一度僵持,但“曲未终人已散”,仍以中方默认三大矿商的季度定价要求收场。2011年,谈判形势的严峻较往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从2003年加入国际铁矿石谈判以来,这个最大的买家却在资源定价上毫无话语权,而占世界铁矿石出口65%份额的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在价格谈判中一言九鼎。从2010年4月开始,三大矿山公司打破了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模式,将之改成了季度定价模式,进而发展成了指数定价。中钢协特邀分析师罗冰生表示:“受铁矿石供求关系的影响,中国钢企在谈判时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被迫接受三大矿山给出的价格,所以只能暂停,而以后铁矿石谈判并非完全没有,只不过是不会统一去谈。”同时,他表示,“只有当2-3年后铁矿石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中国钢厂对海外铁矿石依存度降低,中国钢厂与三大矿山才有可能重新回到谈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