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专家还认为,“三公经费”不是只公开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在公开后加强审核和监督。他们建议,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后,审计部门应该介入,就公布情况进行核实和评析,并就公开方式和内容提出完善建议,特别对公布的格式、细化的程度、说明的内容等都应详细规定,回应公众期待,确保大家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舆论也同时认为,大部分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后,下一步预算透明、财政公开的任务更加艰巨。接下来,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任务更为艰巨。截至目前仅北京、上海公布了“三公”经费。
“中央部门主要是制定政策,和大家的利益关联没有那么直接。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地方政府‘三公’经费支出等,这直接关系民生投入的多少。”许光建指出,下一步,地方政府应当依照中央部门的情况,尽快公开较为详细的“三公”经费情况。
他认为,“三公”经费公开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总的来说有三方面原因:认识问题、利益问题以及技术问题(财务基础薄弱),“这有一个过程,但只要走出第一步,就不会也不可能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