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备广泛的阅读和对本科学习内容比较透彻的理解是写不出来的”
当天下午,回到家中的姚圣国又回想起了这件事。他觉得,这位学生的专业知识不错,但如果因为英语成绩而不能获得毕业证书,不能被授予学位,对学生不公平。“学生已经有所付出,我们为什么不认可呢?”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姚圣国说,邵周成还谈不上是“人才”或“天才”,“我用特别的学生来定位他”。
姚圣国越想越激动,他打开电脑,给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分别写了一封内容相同的邮件。在这封题为《对特别的学生我们最好不放弃》的电子邮件中,姚圣国介绍了这篇论文和作者的情况,并向3位收件人推荐“或许今后是人才”的论文作者邵周成,尽管迄今为止他从未见过邵周成本人。
在邮件中,姚圣国建议,准予这位“特别(怪才)学生”毕业,并授予其学位,还可让其继续攻读本校的研究生。文末,姚圣国特别建议,对特别的学生应有特别对策。
“像这类特别学生实在不多了,当予诊视。”姚圣国在邮件中说。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之所以用“诊视”两个字,是为了慎重,“先诊断其论文的价值,再决定是否值得珍视”。
教务处处长曹俊兴教授当晚就看到了姚圣国的邮件。他非常重视,第二天一早,曹俊兴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阅邵周成的学籍档案和毕业论文,并当面约谈了邵周成本人。
通过调查,曹俊兴得出了和姚圣国相差无几的结论。这位研究地球物理的教务处处长认为,邵周成的毕业论文对经典和相对论时空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尽管没有创新,但确实是一篇相当好的综述。
当天,论文被送到同城的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的两位教授手里,进行校外专家鉴定。3天后,两位教授回复了评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