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卫工在齐腰的水中坚持工作
城市治涝不能一味靠排
要减少城市内涝,很多人寄希望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升级改造。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改造,无疑需要巨大投资,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快速发展中,地下空间被不断发展的电力、热力和电信等管道占据,很难有足够空间供排水系统升级,而且由于地面建筑物密集,土地权属复杂,地下排水管网改造难度较大。
在袁奇峰看来,要解决城市内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性的思考,“排水设施不可能按照最大暴雨量的标准来设置,现有的管网也不能推倒重来,那样代价太大。管网只能优化,但并不是一味地讲排,而要排水、蓄水相结合。”他还强调,城市建设的观念一定要变,要给城市生态留有余地,适当增加水面率和绿地率;绿地要是“真绿地”,像珠江新城中轴线地下空间开发后建成花园,地下泥土也就没了蓄水和渗水的功能,成了“假绿地”。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则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城市出现内涝,不能怪地下管网不够粗,因为多粗的管网都有无法消化的强降雨。在俞孔坚看来,解决城市内涝,不能一味地排,更应该把雨洪看着一种资源,为我所用。“将内涝归咎于排水管网,是抓错了问题的关键。如果所有绿地能比地面低20厘米,城市绿地就可以承担起滞洪的作用,那么暴雨积水问题就能基本解决。”
解析
城市越大越脆弱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李红玉表示,今年可能是暴雨年,遇到过暴雨的城市基本都是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局部或大范围的地面积水,影响了交通和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城市功能越来越强大,人员越来越多,使得城市在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前越来越脆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主任杨宏山这样认为,“抛开城市硬件设施,在各地暴雨中体现出了一些部门对预警信息判断不准确,‘神经系统’不够敏感,采取措施不到位。”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暴雨暴露出国内大型城市在公共交通、城市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很大,一些公共管理部门表现出了被动应对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