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农合保障范围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和支出压力增大,保障基金安全有效运行特别需要高度重视,必须用新手段下大力气实现有效监管,杜绝漏洞。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均衡推进
记者:请问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我国有何规划?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茅:未来5年,我国要继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步扩大服务内容并确保覆盖全民;要将干预有效的重大疾病和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等。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高度重视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从监测情况看,公共卫生服务不同项目和地区之间都存在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且差异较大。一些地区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传统项目基本按原有模式运行,而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新增项目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尚未普遍开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关系国民长远健康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各级卫生部门要切实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使制度尽快惠及全体城乡居民。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并重
记者:人才短缺一直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请问将如何突破这一制约?
张茅: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并重,特别要把培育高素质卫生人才放在优先位置。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有关文件。
“十二五”期间,要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解决乡村医生待遇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到2015年,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要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落实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记者:“十二五”规划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作为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请问这个指标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有哪些重点工作?
张茅:人均预期寿命是指在一定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人均预期寿命是度量人口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这个指标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首次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人均预期寿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必须围绕这一目标,从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入手,切实深化医改,落实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具体任务有三项:
一是关注重点人群。研究我国过去15年预期寿命的增量,48%归因于5岁以下儿童包括婴儿死亡率下降,34%归因于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因此,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继续提高妇幼保健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同时,关注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可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预期寿命。
二是干预重大疾病。2005年主要疾病对我国居民造成寿命损失的前五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围生期疾病。因此,针对包括这5类疾病在内的重大疾病增加新的干预措施,可以比较明显地增加寿命预期。
三是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危险因素,特别是针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的影响,采取重大干预措施,将进一步提高平均预期寿命。
来源:新华网 (记者周婷玉) 编辑:许银娟